3月14日訊 “石腦油的收率一個是61.1%,一個是55.63%。”,“這就相差了5.47%,也就是說每加工一噸澳大利亞來的凝析油比加工一噸南帕斯凝析油可多產0.055噸的石腦油,那一萬噸就是550噸呀,這個‘洋葷’可以開。”天津石化煉油部聯合一車間主任竇如華信心滿滿的說。
2月28日,由俄羅斯“奧瑞克”號油輪承載的澳大利亞7.1萬噸凝析油抵達天津南疆港實化碼頭并于當天開始接卸和轉輸煉油部。在經過靜止、脫水之后,于3月2日安排煉油部1號常減壓裝置開始加工。
和南帕斯凝析油相比,該有種具有硫含量低、輕質油收率高的優點,同時也具有輕組分含量多、質量不易控制、加工難度大的特點。
“我仔細研究過澳大利亞凝析油的評價報告了,目前咱們裝置的硬件設施沒有問題,不用更換‘刀叉’,開這個‘洋葷’沒問題,就是操作上得做出一些調整。”該車間主管常減壓裝置生產的主任宋振宇打了保票。
盡管大家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但澳大利亞凝析油進入裝置加工的當天,還是差點兒給大家來一個“下馬威”。因為該油種當中所含的輕組分太多,輕石腦油的組份在初餾塔就基本上就全被蒸發出來,造成了初餾塔塔頂壓力升高,導致了產品的外送困難;同時該油種中的柴油收率和渣油收率遠低于南帕斯凝析油,給裝置換熱系統的平衡帶來了較大的影響,不僅增加了產品質量控制的難度,而且極易引發安全事故。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想吃螃蟹,就不能怕夾手。”該車間的內操一邊盯著電腦上的操作界面一邊說。
為此,該車間在切換原料之前,就將澳大利亞凝析油的基本性質與加工時的注意事項,編寫成了作業指導書發放到了崗位上以指導操作,要求崗位操作員在操作過程中密切注意電脫鹽系統的脫鹽效果、初餾塔塔頂壓力、各段換熱溫度,以及初餾塔頂產品罐和常壓塔底液位的變化情況。
“一來我們是第一次加工該油種,二來這套裝置也運行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所以我們也有一個摸索、適應的過程。”該部生產部主任王建國介紹說。
當天,他們采取了低加工量的策略,將日加工量由3200噸降至了2900噸。通過摸索、調整、優化之后,目前將負荷控制在了3100噸左右,僅此較以往加工南帕斯凝析油每天就可為下游化工和乙烯裝置多供石腦油170噸。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