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以下簡稱石勘院)成立于2000年7月,其前身為原國家地質礦產部所屬的7家油氣普查勘探研究單位,經過40余年的沉淀積累和10余年的發展建設,已成為國內重要的油氣勘探開發綜合研究機構和資料信息中心。
近年來,石勘院按照“貼近生產、加快創新”的科研工作方針,大力發展核心技術和特色技術,形成了海相層系油氣勘探評價技術、縫洞型碳酸鹽巖油藏開發技術、特殊天然氣藏開發技術、低滲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術等6項核心技術,以及海外項目快速評價技術、特殊儲層預測技術、多波多分量地震技術等8項特色技術。
中國海相地層油氣資源豐富,是“二次創業”的重要接替領域。石勘院針對中國海相地層的特殊性,積極開展油氣成藏理論研究與勘探技術攻關,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形成了“海相碳酸鹽巖有效烴源巖有機碳下限值為0.5%、膏巖層是優質蓋層、‘源-蓋控烴’選區和‘斜坡-樞紐控聚’”等理論認識,建立了海相烴源巖評價技術、油氣動態成藏過程恢復技術、油氣動態保存條件評價技術等技術系列。這些創新理論與技術,有力地指導了海相勘探,推動老區勘探獲顯著進展,塔河油田獲得探明儲量10億噸,元壩氣田獲得三級儲量6000多億方;指導新區勘探獲重大突破,四川盆地川科1井和塔里木盆地玉北1井均獲高產油氣流。提出了川西南寒武鹽下、鄂西渝東、大巴山前、塔里木寒武鹽下等重點探索領域,已取得重要勘探進展。
天然氣是高效清潔的能源。但高含硫化氫氣藏、致密砂巖氣藏和火山巖氣藏等特殊天然氣藏的復雜條件,對開發技術提出了巨大挑戰。近年來,石勘院圍繞普光高含硫化氫氣田、大牛地致密砂巖氣田和松南火山巖氣田,深入分析制約增儲上產的關鍵影響因素,逐步攻克并形成了復雜儲層及含氣性預測技術、復雜儲層精細刻劃技術、海相碳酸鹽巖儲層改造技術和特殊天然氣藏開發技術。運用這些技術,科學優化普光氣田開發調整方案,減少8口開發井,節省開發投資17億元,為“川氣東送”做出重要貢獻。科學編制元壩區塊開發方案,為元壩建產30億方提供重要支撐。持續加強大牛地氣田穩產增產技術攻關,為大牛地30億方產能建設作出突出貢獻。
為充分利用“兩種資源”,我國確立了“走出去”發展戰略。國際市場變化快,海外油氣勘探開發項目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石勘院針對上述特點,以支撐集團公司獲取海外優質油氣資產為目標,不斷探索不同類型的新項目評價方法和流程,規范不同專業、不同勘探開發階段新項目評價的關鍵指標和參數,形成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海外項目快速評價體系,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外油氣項目協同工作平臺”。應用該體系共評價海外油氣項目258個,中標/收購優質勘探開發項目17個。中標和收購項目累計為中國石化增加原油權益可采儲量5.12億噸,累計增加原油權益生產能力1400萬噸/年,使中石化2011年海外原油權益產量達到2288萬噸,實現了中國石化海外油氣儲產量的跨越式發展。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