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呼萬喚下,頁巖氣的第三次招標目前仍未啟動。面對技術、成本、開發模式、環境保護等種種藩籬,政策和資本在遲疑中徘徊。經歷前期的一陣狂熱之后,頁巖氣會就此冷卻嗎?
油價暴跌卻難擋錢景 頁巖氣或成油氣改革突破口
近年來,頁巖氣在國內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投資熱潮。隨著開發的深入,商業化和規模化的難題逐漸浮現。“我們擔心市場不理智。”國土資源部地質勘察司油氣管理處處長楊永剛表示,前幾年他們一個勁給市場降溫,現在溫度降下來了。但市場也不能忽冷忽熱,國家要的是資源開發和市場前景,企業要的是利潤,這兩點應該統一。
第三輪招標機制謀變
頁巖氣在2011年被列為獨立礦種,通過招投標的方式設置礦業權,其中包括勘探權和開采權,與石油、天然氣的礦權區別對待。目前,國土資源部已經發布54個探礦權,勘探面積17萬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及周緣地區,累計投入超過200億元。
在頁巖氣領域的會議上,業內人士對第三輪招標啟動的時間較為關注,而國土資源部最近的一次表態在今年7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副司長車長波表示,第三輪頁巖氣探礦權競爭出讓準備工作正在進行,已初步形成了競爭出讓方案、選定了競爭出讓區塊,待所有準備工作完成后,將適時通過競爭方式向社會出讓新的頁巖氣探礦權區塊。
然而到了年底,第三輪招標仍未有啟動跡象。一位業內人士感嘆,去年初業內就傳第三輪招標會在2013年底進行,今年初又說會在2014年底啟動,現在看來只能等2015年。
對此,楊永剛在第四屆中國頁巖氣發展大會上公開表示,對區塊所在地狀況要協調好,這些工作正在推進。把盡可能多的區塊放到市場當中,這也涉及一些法規的修改,現在改革講究有法有據,走完法律程序,正式實施之后再開展相關工作。“如果快的話明年上半年應該差不多了。”
事實上,在頁巖氣的礦權管理和招標機制上,將礦權下放至省級管理的呼聲一直很高,不少專家認為這樣更有利于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對此,楊永剛表示,“我們將在堅持油氣礦權中央一級登記的前提下,探索部省兩級的監管體系,增加監管力量做到放而不亂,并協調好企地關系。”
為了加快頁巖氣產業化,國土資源部在第二輪頁巖氣招標中宣布開放民企投標資格,試圖打破第一輪招標國企獨大的局面。而第二輪招標中不乏涉及上市公司的案例,作為非常規能源概念,資本市場對頁巖氣異常關注。
“推進中國頁巖氣發展的政策方面的核心是開放市場。”楊永剛表示,招標投標法對資源區塊配置有不太適應的地方。頁巖氣招標的目的不是收錢,而是讓大家投入。他繼而指出,招標制度的改變正在研究,“沒必要炒作招標,要一步一步來,要積極也要穩妥。我們可以壓縮發展的時間,但是程序是不能跨越的。”
中國發展頁巖氣需要耐心
從北美經驗來看,包括頁巖氣、致密油在內的非常規油氣的產量變化,都呈現出典型的衰減趨勢。加拿大非常規能源協會主席邁克爾·道森分析稱,尤其是在開采初期,頁巖氣到第三年產量將降至第一年的80%。開發公司為了保持增長和維持總產量,就要鉆更多的井以抵消單井生產的衰減。
擁有豐富頁巖氣儲量的中國,也迅速進入頁巖氣開發的熱潮中。在業內人士看來,北美頁巖氣單井成本在3000萬—4800萬元,而中國的成本在7000萬—8000萬元,低成本、高效率、商業化程度高的“北美模式”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國頁巖氣的前進榜樣。
不過,邁克爾·道森在接受權威媒體采訪時表示,北美與中國的頁巖氣地質條件不同,油氣工業發展歷史也遠遠早于中國,還有密集的管網、大量的頁巖氣上下游企業,二者處于不同的背景,“北美模式”無法在中國簡單復制。
北美的頁巖氣埋藏淺且地形平坦,打一口1000多米深的井就能產氣,而中國的頁巖氣富集區基本位于山區且地質斷裂層較多,打井深度往往要超過3000米才能產氣,這就決定了中國的頁巖氣開發成本很難趕超美國。
在邁克爾·道森看來,中國發展頁巖氣一定要有耐心,中國有豐富的儲量和廣闊的市場,給產業多一點時間,美國也是經歷多年摸索才把成本降下來,中國還需要一個過程。
頁巖氣:油氣體制改革突破口
不難發現,中國油氣體制改革是能源和經濟體制改革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與某些部門相比,其改革有相對滯后之勢。這令業內人士頗為焦慮。人們議論紛紛:卡在哪里了?突破口在何處?怎樣走上一條較順暢的改革之路?
為此,眾多專家指出,破解之法既需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又要有逐步完善的實施細則,而在分步實施中首先選“點”進行實驗是一個不二選擇。于是,頁巖氣及相關的頁巖油初步探索的成功恰恰提供了這樣的機遇。
首先,在油氣管理上政府與市場“邊界”的界定。
國內外的實踐已證明獲得油氣持續發展的動力來自市場競爭帶來的科技進步和效率提升。顯然,油氣體制改革也必須首先理順本領域內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實現“政府歸位、市場松綁”。
其次,中央和地方政府責權利的界定。
目前油氣作為特殊礦種為國家“一級管理”,在實踐中已暴露出許多問題。在政府機關編制已嚴格限定的情況下,要求中央部門(如國土資源部)管理監督大量的區塊準入和退出轉讓,甚至數十上百個公司的運作是不現實的。可以借鑒美國的經驗實行中央和地方的多級管理的試驗。當然,這就要涉及責、權、利的劃分,涉及到稅收。
同時,試行對油氣統一監管。
顯然,不可能把頁巖油氣的管理與整個油氣工業分割進行,所有的改革都要以頁巖氣入手而為整個油氣體制的改革所用。進一步看,還有各界十分關心的環境保護的監管問題。將專業性相當強的油氣環保與油氣監管分割進行、各立部門顯然是不利的。在加強政府監管中青島市推行“綜合執法”的網格化運作的經驗有值得借鑒之處。此外,也要對非政府機構(NGO)對環境的監管留下一定的空間。
另外,完善法規體系。
無論是從目前的行業管理上看還是從改革和發展的要求上看,涉及油氣的法規體系都還不夠完善,有的要新立,有的要補充修改。這涉及到立法機構要完成久議未決的一批法律,涉及到各級政府陸續出臺的法規需要重新清理、修改和新立,涉及到過去由公司執行的一大批國標、行標和內部規章亦要適應新的形勢予以肯定、修訂和制定等。所以,幫助有關方面完善相應的法規體系也是綜合試驗區必須承擔的工作。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