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中旬,記者沿天山腳下的連霍高速公路一路踏雪西行,烏魯木齊石化公司、獨山子石化公司、克拉瑪依石化公司次第進入眼簾。在絲綢之路上,萬里行記者領略到大化肥、大煉油、大乙烯、大芳烴的風姿,看到蓬勃發展的石化經濟。
石化三兄弟,抱團“一盤棋”,吃干榨盡原油組分,助力新疆由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
口糧:吃干榨盡贏在起點
石化三兄弟,自西向東站立在祖國西北油氣大通道上。隨著新疆油氣開發持續上產和西北油氣大通道的建成,石油石化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獨山子,1909年打出新疆第一口油井,1936年開始原油加工,是我國石油工業發祥地之一。進入“八五”期間,裝置一年年增加,煉油加工能力翻了一番多。在西部大開發標志性工程——“千萬噸煉油、百萬噸乙烯”工程的帶動下,獨石化擁有年加工原油1000萬噸、生產乙烯122萬噸能力。
“八五”以來,烏石化煉油、化肥生產能力均翻了一番,化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目前,這里成為全國最大的氮肥生產基地之一,年產75萬噸合成氨、130萬噸尿素;西北地區最大的三聚氰胺生產企業之一,年產化纖、化工產品11.5萬噸;年產100萬噸的對二甲苯聯合裝置,是世界上同類系統中單系列規模最大裝置。
克石化已建成稠油集中加工、環烷基潤滑油生產、高等級道路瀝青生產、低凝柴油生產“四大基地”,具備年產100萬噸高等級道路瀝青、60萬噸高檔潤滑油生產能力。目前,克石化正在細化產能擴建方案,建成后煉油能力將上升到800萬噸。
管道、鐵路、公路,條條道路上每天都有原油源源輸送到烏石化。這些原油產自新疆天山南北不同油田,最遠的還有來自哈薩克斯坦的“洋油”。產地多元、組分多樣的原油性質造就了烏石化特殊的“胃口”,擅吃“雜油”行業聞名。
相比烏石化吃“雜油”,另外兩家要挑剔一些。獨石化專吃“洋油”,專門承接產自哈薩克斯坦的原油。克石化“口味重”,以加工稠油、超稠油為主。
跨越式發展帶來規模經濟效益,而通過規模擴大又促進原料結構優化、生產能力提升、綜合能耗下降。石化三兄弟精分“口糧”,讓不同組分油氣資源進入最適合的煉化裝置,從起點就贏得效益先機,多項經濟技術指標名列同行前列。
產品:分灶精烹效益為先
在石化三兄弟中,克石化塊頭最小,產品種類卻不少,僅煉油產品就有160多種,主導產品有40多種。其中5種產品為國內獨家生產,曾先后創造了市場占有率7項全國第一、2項西北第一,28種產品獲省優、部優產品稱號,5種產品榮獲國家銀質獎,多項產品榮獲中國質量協會“全國用戶滿意產品”“新疆名牌產品”“中國石油優質產品”稱號。
產品多元何處來?靠技術創新下的分灶精烹。
新疆稠油區域不同,產出的稠油組分也各不相同。多年來,克石化充分利用毗鄰稠油出產地的地理優勢,與稠油生產單位新疆油田公司共同建成原油直輸煉廠管網,構建以分采、分輸、分儲、分煉為核心的保障原油品質供應模式。
多年來,克石化針對不同組分的稠油,已研發出配套完善的特色工藝序列,因材施技,分灶精烹,最大限度利用好稠油價值,發揮稠油資源優勢,加工生產出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特色產品,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2002年以來,克石化連續11年盈利,正得益于此。
石化三兄弟,產品結構各具特色。獨石化乙烯優勢明顯,烏石化以芳烴見長,克石化則在稠油集中加工生產潤滑油、低凝柴油和優質瀝青上獨具特色。
原油分子鏈有兩種,一種直鏈,一種環鏈。芳烴生產需要環鏈烴含量高的原料,乙烯生產需要的是直鏈。原油走進烏石化、獨石化,出來時剩下的成分恰好可作對方的原料。三個單位相互配套,進行原料互供,實現地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讓新疆油氣資源優勢最大限度轉化成經濟發展優勢。
市場:東聯西進產業援疆
在中國,石化市場主要在東部地區,對遠離海岸線的新疆而言距離不近。如果說以往主要是向東看,那么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大潮中,石化三兄弟多了新選擇,更加注重東西兼顧、東聯西進。
相比天然氣,用煤制氣加工生產化肥更具成本優勢。烏石化與地方企業攜手合作,利用新疆煤炭資源優勢,延伸煤化工產業鏈,帶動地方經濟。
用液化氣加工乙烯質優價廉。獨石化瞄準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液化氣市場,利用地緣優勢加大引進力度。目前,采用公路運輸年進口量20萬噸。最近,正在疏通鐵路運輸,下一步還要與駐地企業聯手拓展管道運輸。屆時,年進口量可增加到100萬噸。
正在籌備產能擴建的克石化也把目光投向西邊,因為哈薩克斯坦也產稠油。
祖國最西部的新疆,在石化產業的帶動下,三大油田以及中亞油氣得以就近加工,其“龍頭”和“心臟”功能日益凸顯,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核心區正在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
石化三兄弟產品多元化,在上游油氣田和下游深度化工企業之中,搭起橋梁,帶動了新疆地方石化產業迅猛發展。
新疆盛產棉花、羊毛,兩者可分別與聚酯合成加工,成為高附加值的棉滌、毛滌,而這又可帶動紡織、制衣產業。烏石化百萬噸芳烴的建成投產,使棉花、羊毛的就地深加工變成可能,為新疆石化產業鏈的發展和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增添了活力。
這種優勢的轉變,在天山南北正成為現實。記者一路西行,見到一個個工業園區相伴大型石化基地,石化企業生產出的乙烯、芳烴等化工原料,剛出工廠又進工廠,一花香映百花艷,引發石化深加工企業集群發展。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