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張寶貴而言,1955年具有雙重意義:一是自己正在母親腹中孕育,為生命的第一聲啼哭積攢力量;二是青海石油勘探局誕生,父親張步云從鴨綠江畔轉戰到柴達木石油戰場。
60年時光荏苒。父親張步云已然離世,包括張寶貴在內6個孩子中的3個也從青海油田各自崗位上退休,而第三代中的6個孩子又繼承父輩事業,相繼進入柴達木。
而青海油田也實現了從幾十萬噸產能小油田到千萬噸資源基礎大油田的華麗蛻變。
60年拓荒不止,60年奮進不怠。青海油田為共和國寫就了一部扎根荒原、奉獻青春的輝煌發展史,在“生命禁區”唱響了一曲“我為祖國獻石油”的贊歌。
一甲子拓荒 三代人奮斗
挺起產業報國奉獻能源的責任脊梁
日出昆侖,光照華夏。歷史的光輝照耀柴達木,60年前的張步云并不知曉,這是時代的選擇,也是新中國的選擇。
“一五”時期,石油作為工業發展的基礎原料被賦予很重的任務。當時的玉門、四川、新疆等產區,難以填補新中國嗷嗷待哺的石油需求。
柴達木被寄予厚望。上世紀50年代中期,各路石油大軍循著悠悠駝鈴,挺進了人跡罕至的柴達木。在一支從抗美援朝轉業至石油的隊伍里,張步云帶著孕妻,踏上高原。他希望,柴達木也能為共和國孕育出一個大油田。
驚喜在1958年到來。地中四井發生強烈井噴,日噴原油800噸,連續暢噴三天三夜后在井場周圍形成一個“油湖”。隨后,一個位列全國第四、年產30萬噸原油的冷湖油田誕生。
僅有一個冷湖油田是不夠的。青海油田還得扛起更大的能源重任。因為新中國還需要更多的油田,柴達木還需要開發更多的冷湖。
上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青海石油人揮師西進,發現尕斯庫勒油田;進軍澀北,拉開建設百萬噸油田、尋找大氣田的序幕。80年代至90年代初,尕斯庫勒120萬噸產能建設、花土溝至格爾木輸油管道和格爾木100萬噸煉油廠3項重點工程相繼建成。
歷史性突破在1991年到來。青海油田原油產量首次邁上百萬噸臺階,成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百萬噸級油田。
當時,已經離休在家的張步云興奮得差點跳起來。這是他們那代人的夢想,對柴達木意義重大,因為青海油田也隨之進入到勘探開發并舉、上下游一體化經營的發展時期,實現了由投入型向產出型、由原料型向產品型、由生產型向經營型的歷史轉變,為祖國青藏高原提供能源的能力更為強大。
能力愈大,責任愈大。上世紀90年代中期,青海油田“二次創業”,實施勘探開發并舉、油氣并舉,發現臺南氣田,天然氣儲量大幅增加。到1998年,青海油田全面實現“儲量、產量、效益”三個翻番,柴達木成為全國陸上四大氣區之一,青海經濟發展獲得更大的工業引擎,新中國又多了一個清潔能源基地。
大場面還在繼續。新世紀,青海油田全面吹響建設千萬噸級大油田的號角。張家第二代的6個子女也成為建設大軍的成員,沖到盆地最前線。
油氣化工“三足鼎立”。迅速崛起的化工產品成為繼油氣之后的又一產業支柱,花土溝、澀北、格爾木成為青藏重要的石油、天然氣、化工基地。
產量儲量增勢喜人。油氣三級地質儲量實現七連增,連續5年保持2億噸以上增長。2009年以來,油氣產量年均增長10%,2014年油氣當量達到770萬噸。
發展在繼續,責任越來越大。像每一次跨越一樣,在一甲子的開拓中,青海石油人每一次唱響“產業報國,奉獻能源”壯歌,都會在亙古荒原的戈壁和山谷激蕩。責任,一定是昆侖山回響的最強音。
三千米海拔 七成含氧量
錘煉扎根高原奉獻青春的石油精神
依靠《萬物生》唱紅的薩頂頂,另一首歌在青海油田更為流行。這就是《奉獻年華》。
久聽不厭的青海油田黨委書記黨玉琪解釋說:“這是一首真實反映柴達木石油人的精神之歌。”
柴達木石油精神是什么?張步云的孫女張麗很清楚。2002年進入青海油田后,她接受過不止一次精神教育。但最切身的體會來自父輩。從記事起,她就成了一個“被奉獻”的對象。
奉獻啥?奉獻一個爸爸。在咸陽出生、冷湖上幼兒園和小學,張麗的童年記憶更多的是媽媽。爸爸就是一個平均兩個月回一次家的“臟”男人。
“臟”爸爸張寶貴,當時在花土溝的尕斯庫勒油田打井。1977年,管理局調整勘探部署,加強盆地西部深層勘探工作。隨后,發現地質儲量超過1億噸的尕斯庫勒油田。正是上產高峰,作為主力參戰隊伍3288鉆井隊的大班司機,張寶貴一年的大部分時間在野外度過。
“看著別的班一天打10米,我們這個班就攢著勁兒要打11米。”張寶貴說,“別的班下了班還多打1個小時,我們班就多干2個小時。”
不只是他,參戰的青海石油人都是如此,渴飲昆侖雪水、饑餐青稞饃……青海石油人身上流淌的血液,決定了他們顧全大局、艱苦奮斗、為油而戰。這是青海石油人獨有的愛國精神、創業精神、奉獻精神。
精神的力量有多大?青海石油人面對的困難告訴你:海拔在2700米到3800米的高原,含氧量只有內地的70%;風沙漫天飛舞,在風季可以把帳篷刮跑;找不到吃的,組織人手去山里打獵、河里捕魚;物資缺乏,就地取材,鋁盔當飯碗,焊條當筷子……
盡管如此,一代代的青海石油人還是前赴后繼,奉獻荒原。油砂山的發現者周宗浚,初進柴達木的向導依沙·阿吉,柴達木“鐵人”肖纏岐,當代青年的榜樣、石油青年的楷模秦文貴,新中國首支柴達木石油地質大隊隊長郝清江,新中國石油工業部第一任總地質師陳賁,車輪沒有出過盆地的司機木沙,當金山的“母親”侯桂芳,搶救國有財產受傷的勞模張琴秀,魂牽夢繞柴達木的石油專家黃先訓,澀北會戰、為國捐軀的“六烈士”……艱守荒蕪之地,不離不棄,就為了心中最神圣的目標——為國找油。
這是柴達木造就的石油英雄,是屬于柴達木的集體記憶。時至今日,他們中很多人已經離去,但精魂長留柴達木,長留荒原。
冷湖四號公墓,墓碑林立。400多位長眠在此的英雄兒女,背靠祁連山,朝向東方——那是祖國心臟的方向。他們在荒涼的柴達木鞠躬盡瘁、燃盡青春。他們用生命亮麗了“生命禁區”,用熱血鑄就了共和國的石油事業。
有的人走了,卻還活著。為油而戰的柴達木英雄走了,柴達木石油精神還在,就像這個高海拔的“生命禁區”,萬世永存,亙古不滅。
八百里瀚海 億萬噸資源
吐納解放思想科學發展的革新氣息
在柴達木,有一首無名小詩頗受石油人歡迎。“南昆侖,北祁連,八百里瀚海無人煙,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
詩非常寫實,寫出了柴達木的荒涼和困苦。如此荒蕪,別說工作,就連生存都是問題,青海石油人卻選擇了堅守,誰讓它蘊藏豐富的油氣呢!
資料顯示,柴達木石油資源量21.5億噸、天然氣資源量2.5萬億立方米,截至目前,盆地內的石油探明率26.45%,天然氣探明率僅為15.38%。
為了油氣,60年砥礪,60年開拓,柴達木油氣勘探從“難點”到“重點”再到“熱點”,經歷“山重水復”和“柳暗花明”。前30多年,青海油田用開拓和堅守奠定了柴達木的資源基礎;后20多年,用革新和突破實現了柴達木的油氣跨越。尤其是進入新世紀,青海油田幾乎每個躍升的跨步都吐納出解放思想、科學發展的革新氣息。
特別是在認識上,青海油田天翻地覆。進入“十一五”,青海油田重新樹立“勘探無禁區,認識無止境,資源就是基礎,難點就是潛力”的勘探理念,確定“石油勘探立足柴西南,天然氣勘探立足三湖”的戰略部署;針對盆地復雜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獨特的成藏地質背景,強化制約盆地油氣勘探關鍵問題的研究,有效指導勘探實踐;相繼實現勘探對象等6個轉變,夯實盆地大發現的理論基礎和技術保障。
一個故事足以說明。阿爾金山前的東坪1井是一口高產氣井。當這口井打到基巖時,僅見到微弱的油氣顯示,很多人按照傳統理論,認為基巖是油氣成藏的最底端,應該放棄。公司總經理、時任總地質師付鎖堂堅定地認為,不要盲信傳統,要敢于突破,東坪地區可能是塊狀的致密氣發育區,決定向從未涉足的基巖層挺進!最終,東坪1井在3159米基巖層系發現了氣藏,完鉆改造后,日產天然氣11.3萬立方米,高調宣示了全國最大基巖氣田的誕生。
油氣發展,進無止境。理論創新是認識論層面,而工具層面離不開科技革新。它是向前突進的強力引擎。
近些年,青海油田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按照“自主創新、支撐發展”的科技發展方針,從勘探到開發、從工程到地質、從上產到增儲堅持科研生產相結合。2008年以來,獲得國家能源科技進步獎1項、青海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1項,科研成果應用率達到95%以上,科技增效53億元。
昆北大發現背后就有科技的身影。2007年以來,勘探人員利用三維連片疊前偏移成像技術對昆北三維地震資料進行重新解釋,發現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斷裂帶和古斜坡構造。就是這樣一個此前未曾注意的新技術,給昆北勘探帶來了重大轉機。
對認識不設禁錮,對科技不設門檻,青海油田把革新放到了一個新高度,予以尊重、推崇。它帶來的結果,猶如多米諾骨牌,大發現接二連三:億噸級英東油田、昆北油田,以及中國石油第四大致密油區——扎哈泉億噸級致密油區……相繼問世,逐漸打破了柴達木盆地油氣勘探的沉悶局面。
60年了,60歲了,青海油田老了?青海石油人告訴你,不!相對于地球億萬年滄海桑田,青海油田依然年輕。地下無數的未解之謎,有待青海石油人用更多的60年探索。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