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政府的計劃,網運分離后,可組建單一國家管網公司,或若干家區域管網公司,與此同時,放開第三方準入。此前定位為國有資產經營與管理的國新國際的介入,就意味著未來可能要成立的新管網公司將是資產多元化并與經營分開運作的新型公司,以防止其因為資源的絕對壟斷而淪為新的壟斷企業。
韓曉平告訴記者,中石油目前處于比較焦慮的狀態,一方面以昆侖能源為理由反對管網剝離,一方面又因為擔心管網獨立而不再投資管網,并開始出售旗下管網資產,實際是在管網改革之前對旗下資產進行一些處置。因為未來如果成立了獨立的管網公司,如果石油公司現在根據收益來評價管網資產,還能換回更多資金。而如果將來要獨立出去,價格肯定會有變化。
韓曉平認為,現在的石油公司,因為受到油氣不景氣的影響,利潤大幅度下降甚至虧損,已經陷入各種問題之中,無法解決管理體制的問題和旗下眾多資產和員工的問題,幾乎成了抑郁癥病人。但卻又霸著優質的資源不肯放出來,導致錢進不去,也出不來,只有大刀闊斧地改革才能拯救這些企業。
改革方可破局
“政府不能聽一個病入膏肓的抑郁癥病人的話,而將改革停滯。否則這個行業必將死掉。”韓曉平認為。
中石油下屬管道局內部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去年以來,因為能源行業不景氣,中石油確實暫緩了多個天然氣管道的建設。
“經濟不景氣,需求減少加上天然氣價格的走跌,均使得中石油收益受到很大影響。比如中石油在進口天然氣方面簽署了很多照付不議的協議,這部分氣即使用不掉,中石油也要付錢,這使得中石油的經營收益大幅度減少。”韓曉平告訴記者,也正因為上述原因,中石油一方面開始售出管網股權,另一方面也在大幅度減少管網投資建設。
但是天然氣管網運營這塊,本身是有利可圖的。這也是中石油不肯放手的重要原因。而正源于此,雖然中石油不肯向管網投資,但對廣大民營企業和社會資本而言,可觀的利潤仍使投資建設天然氣管網具有吸引力。
不過,按照我國天然氣發展規劃,如果天然氣管網建設陷入停滯,將嚴重影響規劃目標的實現。
按照十三五規劃,2015年與2020年我國天然氣供應量將分別達到2300億方、3600億方以上。但據統計,目前我國天然氣供應量為1850億方左右,規劃目標難以完成。
“管網建設的停滯,勢必會加劇原本已經減弱的天然氣基礎設施的輸送能力對天然氣市場發展的瓶頸作用。”韓曉平認為,管網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韓曉平同時認為,目前政府正在力促結構性改革,其中能源結構性轉型是重中之重。管網改革滯后將會嚴重影響天然氣改革。“石油管道可以留在中石油、中石化,因為主要是用來完成企業的油品輸送,但是天然氣管道應該分離,甚至天然氣業務也應該同時剝離,因為前些年的暴利,目前的三桶油主要業務均在石油,并沒有投入太多的財力和人力去開發天然氣,導致天然氣業務的發展一直效率很低。天然氣只有從這些企業徹底剝離,并把市場打開,才能真正實現天然氣的快速發展。”韓曉平說。
殼牌集團執行委員會成員、天然氣一體化及新能源業務執行董事Maarten·Wetselaar對媒體稱,政府應鼓勵對天然氣管網的投資,而最好的鼓勵就是放開整個系統。他認為,各地區天然氣管網所有者最好是獨立公司,既可是國企也可是私企。
所幸,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推進天然氣的改革和發展。
7月27日,在2016能源綠色發展論壇上,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副司長何勇健指出,“我們很缺天然氣,但我們現在的問題是用不起。主要的應對措施是:一方面推動價格改革,今后兩端的價格,也就是出廠價和終端銷售氣價,可能要逐步放開,由市場來形成;另一方面,中間輸氣、配氣的價格,可能要逐步往下降,特別是支線配氣價格現在還比較高,推高了終端價格,這方面可能需要做比較大的動作。”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