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煉原油進口資質盡管放開了8個月有余,但目前趨勢看,這一政策正在被國家發改委收緊。
7月23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原油加工業申報使用進口原油有關工作的通知》,《通知》從五個方面對地煉企業進口原油進行了規范,尤其對淘汰落后產能和煉廠盲目擴建方面進行了嚴格限制。
自2015年起,中國的原油進口門檻在國家發改委與商務部的推動下不斷下降。而國內煉油及成品油市場則釋放出巨大的活力,過去默默無聞的民營煉油企業也開始逐漸活躍。
數據顯示,在過去兩年中,共計23家地煉申請約9170.28萬噸的年進口原油使用權。其中有16家(共約6872.88萬噸)走完全部流程,獲得了進口原油使用權。以地煉大省山東為例,目前山東地煉加工原油占比提升至95%以上,其中進口原油加工量占比達到51%。
不過,與去年發改委對地煉進口原油使用權集中批復相比,今年政府的批復節奏有所放緩,到目前為止,國家發改委在2016年只核準了3個地煉的進口原油使用權,而2015年則高達13個之多。
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是一些地區的地煉原油市場整體已經供過于求。因此地煉上岸審批的進程也從快車道轉入了慢車道。近期,國家發改委運行局近期召集產業司、經貿司、能源局科技司,組織遼寧、山東、寧夏等地發展改革部門,石化聯合會、以及已獲準用油的地方煉油企業,召開“地方煉廠申報使用進口原油專題會議”,會議上明確了“堅決兌現淘汰落后產能承諾、杜絕盲目擴建煉油能力、承諾嚴格原油流向管理”等監管內容,可以說,在地方煉廠進口原油方面,目前的政策基調已經逐漸從“放”轉向“收”,未來行業的重點將主要放在加強監管方面。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