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地溝油事件,使地溝油的回收利用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焦點。記者采訪了解到,在大量地溝油被不法分子通過簡單處理后回流到餐桌的同時,本應該受到鼓勵的地溝油制生物柴油企業,卻仍處于原料難以收集的“吃不飽”狀態。這成為阻礙地溝油合理回收利用的最重要的癥結。
“在過去10年里,福建地溝油提煉生物柴油產業發展迅速,最多時有大小企業20多家,但大多數企業提煉技術不成熟,生產一兩年后就撐不下去了。現在留下的,都是規模和技術具有一定優勢的企業。”昨日,福建龍巖卓越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葉活動對記者說。福建是全國較早發展利用地溝油提煉生物柴油的省份之一。根據中投顧問公司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現有年產能達萬噸以上的生物柴油生產企業50多家,年產能超過10萬噸的有6家,其中福建有2家,分別是福建龍巖卓越和福建源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龍巖卓越2002年率先在國內實現地溝油提煉生物柴油項目產業化,該項目連續被列入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計劃和“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該公司在龍巖、廈門等地擁有3家提煉生物柴油的工廠,年產能約為12萬噸。目前,國內柴油價格高位運行,這對提煉企業而言是一件好事。但是,福建龍巖卓越卻與國內眾多地溝油提煉企業一樣,共同面臨著原材料來源難題。
作為上海市僅有的2家具有地溝油處置資質的企業之一,上海中器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師楊建斌表示,8月份的地溝油收購價還是每噸4600~4800元,而9月份就漲到每噸4920元了,企業難以承受。無獨有偶,云南1家采購地溝油的企業盈鼎生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因為地溝油價格太高,企業已經收不起了,工廠已經被迫停產。
將廢棄地溝油化廢為寶,以緩解市場日益緊張的柴油供應,這本是一件實現經濟效益、環保效益雙贏的好事。但這些企業卻不得不面對被動局面。
從事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研究工作的福建師范大學教授陳登龍介紹,目前許多城市的地溝油回收網絡不健全,回收不充分。更重要的是,我國地溝油回收利用尚處于比較混亂狀態,非法生產商暗中與正規生物柴油企業爭奪地溝油油源。目前,國內餐廚垃圾可回收的地溝油資源量為1000萬噸左右,但進入生物柴油領域的不到8%。
福建源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翁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非法生產商收購地溝油的價格每噸高達6000~7000元,高出生物柴油生產企業收購價500元以上。這些非法生產商將提取出來的油回流餐館可以賣到每噸9000~10000元。據了解,一些大型餐飲企業、機關和學校食堂等單位出售廢棄油已成為餐廳業主及一些人員的一項額外收益,這早已是業內的潛規則。
“目前,我們的地溝油提煉生物柴油技術已經很成熟,公司在上海、北京等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都建立了地溝油收購點,但由于原料短缺,無法在2011年年底實現年產能25萬噸的計劃目標。”葉活動說。
地溝油流向餐桌問題已引起我國政府高度關注,也采取了相關治理整治措施,但很多措施很難落到實處。一些地溝油提煉企業普遍表示,一方面原因是政府部門多頭管理,在我國,對地溝油的監管涉及衛生監督、食品安全、工商管理、質量監督、環保、公安和建設等多個部門,在現實中分工變成了分家,誰都有責變成了誰都無責,你指望我我指望你,結果沒人能管好。
另一方面,對違規違法行為處罰力度輕,達不到制止效果。由國家有關部門共同下發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廢棄食用油脂管理的規定》,雖然明確了從事加工廢棄油脂活動的單位,不得將廢棄油脂加工以后再作為食用油脂使用或者銷售,但對違反者怎么處罰、處罰程度等,均未做具體規定,從而缺少可操作性。“廢油收集、運輸、使用等環節監管力度和措施均不到位。管理部門基本是出現問題時階段性打擊和監管,根本沒有形成長效機制。”一位業內人士說。
為此,專家建議,我國對地溝油的監管與綜合利用可以借鑒國外一些成熟做法。在英國,餐廳業主須簽合同,回收公司上門收油,這意味著餐廳、食品加工廠甚至一般家庭必須每年都與擁有執照的回收公司簽訂餐廚余油回收合同,回收公司會定期上門回收。日本則是在各地建立專門的機構統一回收地溝油,并以較高價格賣給政府,政府收購地溝油的價格高于非法生產商的價格,使非法生產商因無利可圖而選擇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