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7年成品油出口配額公布,取得配額的有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和中化泉州,民營煉廠并不在列。
而民營煉廠出口配額的取消,意味著其更多的資源只能在國內進行消化,國內競爭將更加激烈,民營煉廠的生存空間將更為狹小。
分析師表示,隨著四大石油公司重新壟斷中國成品油出口市場,這對于正處定價機制深化改革,市場份額再分配的中國的成品油市場,無異于市場化發(fā)展的嚴重退步。
四大石油公司
再次壟斷成品油出口市場
從2016年11月份起,關于中國取消民營煉廠成品油出口的傳聞便越演愈烈。近日,這一消息被證實。
記者了解到,2017年一季度中國成品油出口配額總額度達1240萬噸,并且取得配額的只有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泉州在列。其中中石化605萬噸、中石油400萬噸、中海油80萬噸及中化155萬噸
而作為中國煉油行業(yè)新銳的民營煉廠并不在列,民營煉廠開拓成品油出口領域的機會或將戛然而止。
對此,卓創(chuàng)資訊分析師胡慧春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2017年一季度中國成品油出口配額的下發(fā)后,民營煉廠成品油出口之路已被封堵。同時,盡管民營煉廠在成品油出口方面,面臨著專業(yè)人才匱乏,經驗不足等諸多問題,但隨著四大石油公司重新壟斷中國成品油出口市場,這對于正處定價機制深化改革,市場份額再分配的中國的成品油市場,無異于市場化發(fā)展的嚴重退步。
實際上,2016年民營煉廠的實際出口數(shù)量有限,以山東地煉來看,2016年共10家煉廠獲得141.5萬噸出口配額,實際完成率50.76%。
隆眾石化網分析師張萌向記者表示,雖然民營煉廠出口規(guī)模不大,但對其開拓國際市場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隨著民營煉廠加工進口原油的數(shù)量增加,其汽柴油產出率也相應提升,隨著出口配額的取消,今年民營煉廠更多的資源只能在國內進行消化,屆時國內競爭將更加激烈。而中國成品油出口配額壓在四大石油公司后,預計今年主營或加大對民營煉廠的外采力度,以平衡主營方面更多的資源進行出口操作。
民營煉廠生存空間
再遭積壓
據(jù)了解,由于自2016年11月1日起,一般貿易成品油出口就已開始實施增值稅先征后返。加之,一般貿易監(jiān)管相對寬松,操作靈活。所以,近期部分主營煉廠開始申請成品油一般貿易出口配額,是合乎情理的。同時,不排除民營煉廠通過一般貿易成品油出口配額,取道國營進出口貿易公司延續(xù)出口的可能性,但其出口操作的自主性無疑將大打折扣。
在胡慧春看來,鑒于大部分民營煉廠缺失下游加油站環(huán)節(jié),煉廠出貨多以批發(fā)和依賴三桶油的外采。隨著民營煉廠成品油配額被取消,一方面,民營煉廠勢必將繼續(xù)深耕國內市場,在獲取原油進口使用權之后,其所面臨的政策監(jiān)管也將更為嚴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民營煉廠將會對三桶油的外采依賴程度相應提高,其自身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另一方面,在缺失煉制原油的瓶頸下,民營煉廠都可以獲得生存發(fā)展,而目前越來越多的民營煉廠取得原油進口使用權,煉制原料瓶頸得以解決,憑借自身靈活性及創(chuàng)新精神,經過激烈的優(yōu)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民營煉廠的整體競爭力將會進一步得到增強。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民營煉廠進口原油大軍再添一員。
近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è)聯(lián)合會對日照嵐橋港口石化有限公司進口原油使用核查評估情況進行了公示,該公司擬保留1套常減壓裝置,設計原油加工能力350萬噸/年,跨省淘汰兼并重組落后常壓蒸餾裝置2套,設計原油加工能力150萬噸/年。初步確認該公司可使用進口原油180萬噸/年。
自2015年5月份以來,國家已經先后對23家地方煉廠下放進口原油使用權,合計申請進口原油配額為8469萬噸/年。其中正式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的煉廠有19家,合計使用配額量為7533萬噸;尚未正式獲批的煉廠有4家,合計申請使用配額量為936萬噸。
張萌表示,2016年以來國家放開進口原油的步伐明顯放緩,2016年全年獲批的廠家數(shù)僅6家,而2015年僅上半年就有13家企業(yè)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這主要是因為部分前期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的企業(yè),在淘汰落后產能、稅費及原油使用方面存在一定問題,使得國家對后期的審查力度加大。另外多數(shù)有實力的企業(yè)在2015年完成了申請,這也是2016年新增申請數(shù)量不強勁的原因。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fā)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