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以來,國內成品油市場爆發一輪“價格戰”。降價的包括中石化、中石油、民營加油站,還有殼牌、英國石油等海外石油公司所屬的加油站。山東、河南、浙江、廣州等地降價力度明顯,一些競爭激烈的地區降價幅度已高達2.3元/升。
多年來,“兩桶油”一直執行發改委制定的最高零售限價,但今年5月份,中石化、中石油加油站的汽柴油零售價普遍下降1元-1.5元/升,“兩桶油”參與價格戰實屬罕見。
“茶壺煉油廠”對“兩桶油”的沖擊
成品油分析師胡慧春向中國新聞網表示,造成現在這種價格混戰的局面,主要原因是越來越多的地煉企業取得原油進口使用權,使得汽柴油產量大幅增加。同時,民營煉廠喪失成品油出口權,造成供過于求,其成品油庫存只能在國內消化。
在過去,地方煉油廠的進口原油使用權和原油進口權受限制,要想用進口原油,受制于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央企。去年初開始,國家逐步放開相關限制。截至今年3月,全國共有18家地方煉油企業陸續獲得了原油進口權,開始大量進口加工原油。
從海關公布數據來看,我國5月原油進口大幅反彈,日均進口量為3720萬噸,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另有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地煉的煉油總能力約占全國煉油總產能的30%。
中國石油大學教授董秀成認為,相對于民營企業而言,中石油中石化的組織架構復雜,其加油站自身無調整價格權利,市場反映靈敏性較低,無法像民營企業那樣迅速調整價格,缺少價格上的優勢,吸引客戶能力相應的減弱,因此其銷售量會受到民營企業的影響。中國石化一季報顯示,今年第一季度零售額下滑至三年來新低。
IHS Markit的資深石油研究員Yan Kefeng也向路透表示,“茶壺煉油廠”(指民營煉油廠)的產能過剩正在侵蝕中石化、中石油兩大巨頭所占據的80%的市場份額。
面對民營煉油廠的沖擊,中石油、中石化選擇加入價格戰。董秀成認為,“兩桶油”通過此次價格戰,市場份額得以上升并且庫存得以有效的消耗,油價將回到正常價格。
至于價格戰持續的時間,卓創資訊成品油分析師劉孟凱認為,當前的“價格戰”可能不是短期行為,或將持續到明年。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