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 “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在京開幕,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參觀展覽,標志著國家層面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相關活動正式展開。改革開放40周年是一個舉世矚目的歷史時刻,以此為新起點,全國人民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
當前,我們國家各行各業、方方面面都在以不同形式著手開展紀念活動,石油行業也不例外,一系列活動正在籌劃準備之中。正當此時,中國石油報資深記者(現已退休)陳新華寫就的《石油變革:世界與中國》一書,由石油工業出版社正式出版了。
作者以新聞記者的特有眼光和表現手法,講述了160年來世界石油工業變革發展的恢弘歷史,展示了中國石油改革開放40年來的豐富實踐,對新時代石油變革的歷史方位、面臨的能源革命大勢和一系列石油重大理論和重大關系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思考、解讀,是一部融歷史性與現實性于一爐,匯理論性與實踐性于一體,總結與思辨、回顧與展望緊密結合,謳歌改革開放40年的石油鴻篇巨制。
講述中外石油歷史的書籍不少,有關石油工業改革開放的專題書籍和文章匯編也很多,其中并不乏精品力作。但是,像《石油變革:世界與中國》這樣,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人類社會發展史的全景視角,大跨度、全方位、多角度觀察、思考、研究石油工業改革開放的力作并不多見。
該書作者是在石油新聞崗位上工作了近40年,既是石油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見證者,也是石油改革開放的記錄者、研究者。25年前,石油工業出版社就出版過他的一部新聞作品集,主要內容講的就是石油改革。由此可見,《石油變革:世界與中國》是作者長期跟蹤研究,堅持鍥而不舍的最新成果,也是他滿腔熱忱,傾力打造,向改革開放40周年獻上的一份厚禮。從第一次見到書稿的時候,我就明顯感覺到,這是一部特點鮮明、不可多得的好作品,書中可圈可點的看點頗為豐富,值得細細品味和深入思考。
看點一: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以上文明發展史的偉大國家,在石油的發現和利用上同樣歷史悠久。曾幾何時,中國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綜合國力曾獨領風騷上千年。在石油和天然氣開采利用方面,也創造過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美國德雷克石油井也是借鑒中國古代的鉆鑿鹽井技術,從而獲得了第一桶地下原油。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淪落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國家。昔日有名的四川“磨子井”成為了過往的歷史煙云,而美國的德雷克石油井卻引發了近代石油工業的蓬勃興起。石油先是造就了19世紀下半葉的煤油燈時代,接著從照明材料變成動力燃料,繼而由動力燃料變成有機化工原料,開辟出一個又一個嶄新的生產生活領域,像血液一樣滲透進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極大地加快了世界各國的工業現代化進程。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歷史進步的強大力量。
看點二:以清末洋務運動為背景的中國近代石油工業起步并不晚,當時的國力也不在東鄰島國日本之下。然而,兩次鴉片戰爭和接踵而來的兩次中日戰爭,阻滯乃至中斷了中國的工業現代化進程。其結果,中國不僅遠遠落在了日本之后,而且變成了外敵侵略、鐵蹄蹂躪、剝削壓迫的悲慘國家。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沿襲千年的封建王朝,給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帶來了希望。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為積貧積弱的中國勾畫了一幅美好的現代化藍圖,其中也不乏振興民族石油工業的雄圖大略。然而,隨著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廢,軍閥連年混戰,蔣介石接連發動內戰,中國與工業文明一再擦肩而過,錯失現代化發展的歷史良機。
看點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掀開了石油工業的新篇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開始了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只用了短短20多年時間,就在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國基礎上,建立起了初具規模、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期間,石油工業迅速崛起,連續20多年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原油產量每隔三四年就翻一番,結束了長達半個多世紀依賴“洋油”過日子的“貧油國”歷史。到1978年,原油產量突破一億噸大關,進入世界產油大國行列,并一躍成為世界石油出口大國。石油工業的迅速發展,催生和帶動了一大批新型產業和經濟門類的發展,極大地影響和改變了中國的工農業生產和城鄉人民生活面貌,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強大支柱。
看點四:改革開放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創造了舉世公認的“中國奇跡”,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期間,石油工業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建立起了一整套適應經濟全球化要求、全方位對外開放的石油天然氣供給體系和保障機制:國內石油產量持續穩定發展,天然氣產量連續20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跨國石油勘探開發從無到有,建立起了遍布世界五大洲的海外石油生產基地;石油對外貿易由小到大,迅速增長,形成了遍布全球的多元化石油供應渠道;跨國石油戰略通道建設從無到有,快速發展,形成了連接海內外的石油管道和管網系統;石油戰略儲備從無到有,迅速擴大,構建起了確保國家石油安全供應的“穩固防線”;三大石油公司進入世界500強前列,成為具有相當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跨國石油集團;民營石油企業迅速成長壯大,進入各個石油發展領域,成為不可忽視的生力軍。
看點五:石油資源是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石油工業是關系國家安全、經濟發展、軍事外交的戰略產業。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一直是把石油工業作為國有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央企直屬管理的模式,進行改革總體設計、規劃布局和政策指導,而沒有像蘇聯、東歐、拉美等市場化改革和經濟轉型國家那樣,走分散化、拆分解體,甚至私有化的道路。從歷史上看,石油工業是外來工業化因素和本土現代化力量相互結合、取長補短、共同推進的結果,是在對外開放,大力引進、吸收、消化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包括資本主義工業發達國家有益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外來工業化因素和本土現代化力量相互交織、相互磨合、相互碰撞,勢必對石油變革發展產生各種深刻影響。事實上,這種影響直到今天仍然存在,而且其存在與未來石油經濟體制、管理制度、運行機制的完善和發展仍然有著較為深刻的內在聯系。
看點六:我國石油體制改革是一個漸進的變革發展過程,改革目標的確立經歷了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從改革初期的石油工業部門管理體制,到改革進入全面展開階段辦成真正的經濟實體,再到改革全面深化階段的石油石化大重組和海外上市,直到今天的瞄準世界一流水平,堅持做強做優做大。中國三大石油公司國有經濟和國有企業改革,既不像西方跨國石油公司那樣,是打著自由市場經濟旗號,靠剝削、掠奪、占有發展中國家石油資源和財富,壟斷、瓜分、控制世界石油市場和價格發展起來的。也不像中東產油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石油公司那樣,是保護本國石油資源和財富,維護國家石油和經濟權益的體制性力量。盡管在建設發展初期很大程度上借鑒了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和經驗,但在新中國近70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市場化實踐中,實際上走的是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對我們自己用智慧和汗水甚至教訓換來的實踐經驗,應該充分自信,不可妄自菲薄。
看點七:進入21世紀,一場頁巖氣革命和隨之而來的頁巖油革命,令美國實現了能源獨立,擺脫了對中東石油的長期依賴。伴隨美國能源和軍事戰略東移,世界能源版圖發生了重大改變,美國手中重新擁有了稱霸世界的能源大棒,美國戰略重心轉向亞太地區,南海爭端驟起,成為繼中東之后新的國際石油地緣政治熱點地區。隨著中國成為中東石油輸出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與俄羅斯和中亞、非洲國家的石油合作不斷擴大,與加拿大、委內瑞拉、巴西等美洲國家的石油合作迅速拓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石油合作的日益加深,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使用人民幣與中國進行石油貿易結算,石油人民幣開始展露頭角,成為國際石油貿易合作中的重要選項,使得20世紀70年代建立的以美元為結算貨幣的世界石油經濟貿易秩序,面臨深度調整和深刻變革。
看點八: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踐行者,中國石油工業和三大石油公司已經在中亞、俄羅斯、南海、南亞、非洲等廣大地區投資建設了覆蓋石油上下游勘探開發、煉油化工、工程建設、管道運輸、貿易銷售等各個專業門類的龐大石油對外合作體系。隨著中亞、中俄、中緬、海上四大石油戰略通道的全面建成、投入運營,一個橫跨歐亞大陸、南亞多國、貫穿南太平洋、印度洋,連接“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石油合作經濟帶”已經初步形成,成為推動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巴、中孟印緬經濟走廊,中澳、中新、中伊土、中非經濟走廊的強大力量。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不斷向縱深發展,中國石油工業的全球性能源和經濟輻射帶動作用正在日益顯現出來,成為帶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橋頭堡”。
看點九:近年來,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技術創新,給石油工業發展帶來重要影響。伴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及數字化互動交流平臺的出現和爆發式增長,包括手機、手提電腦、3D打印、機器人在內的數字化、智能化勞動生產工具風靡全球,進入了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了世界,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石油工業,推動石油工業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新一輪產業革命,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進入到顛覆傳統、創新發展、重塑石油的變革發展新時代。新時代石油變革正以雷霆萬鈞之勢,在石油工業各領域、各專業、各系統蓬勃展開,對包括石油前端生產管理層、后端經營運作層、高端戰略決策層在內的整個石油工業產業鏈、價值鏈、生態鏈產生前所未有、脫胎換骨、急風暴雨般的沖擊和挑戰。
看點十:經過40年改革開放,以開放搞活、放權讓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的石油行業企業改革已經接近尾聲,適應新時代變革要求的新一輪改革開放已經提上日程。互聯網革命的平面化、去中心化基礎架構以及共享經濟和多方共贏生態圈,平臺革命的大型工業云平臺和轉型發展的互聯網平臺企業,區塊鏈革命的分布式數字賬戶、數字提單和智能合約,資源革命的全方位、深層次、多角度資源開發方式和利用方式變革與創新等,為打造跨企業、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跨平臺、跨終端、跨國界、數化萬物、互聯互通、深度融合發展的石油工業生態圈或曰共享聯盟,創造了有利條件,提供了強大支撐。石油工業無疑將會適應這些變化,掀起新時代石油變革熱潮,以新的變革力量,群策群力,創新發展,重塑石油,早日實現中國石油工業的轉折性變革和革命性突破!
該書作者長期從事新聞工作,其寫作手法既系統規整,又靈動活潑,行文流暢,文筆考究,這使該書具有了通俗易懂,可讀性強的明顯特點。
作者在充分梳理世界石油工業發展歷史,全面總結、系統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石油變革發展的豐富實踐,取得的輝煌成就,發生的巨大變化的基礎上,對新時代石油變革的歷史方位、面臨的能源革命大勢、發展現狀、主要問題,進入了深入分析和解讀。對新時代中國石油體制改革的方向、目標和途徑,提出了具體參考意見和建議。同時列舉大量數據資料,從石油資源開發方式變革和石油資源利用方式變革兩個方面,對一些模糊思想認識和錯誤觀點有針對性地予以了澄清,對石油工業未來發展前景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展望。
總之,《石油變革:世界與中國》是一部特點鮮明、十分難得的好書,一部跳出石油看石油、跳出石油看歷史、跳出石油看世界、跳出石油看未來的精品力作,一部謳歌改革開放40年的石油鴻篇巨制,值得抽出時間,潛心一讀。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