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石油產量變化趨勢 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預測 數據來源: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編者按: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歸根結底還是要立足國內。資源是上游業務的基礎,近年來,我國油氣資源劣質化加劇,勘探開發對象不斷向深層、低滲透、非常規等復雜油氣資源轉化,向難向深已是必然趨勢。那么,我國油氣資源基礎如何夯實?未來怎樣找到更多有前景的資源?存在哪些技術難題?如何創新思路,建立新模式?《新聞熱點》推出《國家能源安全的基礎在哪里》系列報道,以饗讀者。本期推出陸上石油篇。 ◆“十五”以來,陸上年均新增石油儲量占全國年均新增石油儲量的82%,產量占83%。 ◆2018年,中國石油國內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6.33億噸,連續13年超6億噸。 ◆2018年,中國石油國內原油產量1.01億噸,占全國原油總產量的53.4%。 家底有多厚 專家連線:李欣(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油氣資源規劃研究所副所長) 1.陸上是保障我國石油供應安全的重要基石
□陸上石油剩余資源仍較豐富,六大盆地勘探潛力依然較大
□巖性地層等“三大領域”為增儲重點,近期還不斷有大發現 陸上是我國石油儲量和產量的主體。截至2017年年底,陸上探明石油地質儲量占全國的近九成,渤海灣、松遼、鄂爾多斯、準噶爾、塔里木和柴達木等大型盆地是儲量探明的絕對主體。2017年,陸上原油產量1.49億噸,占全國總產量的78%。隨著原油對外依存度的持續攀升,需要加大國內原油生產保障,若2035年我國原油產量保持在2億噸以上,陸上石油產量仍將占到3/4。其中,中國石油作為國內最大的生產者,需要原油產量持續穩定在億噸以上。 陸上六大盆地依然是石油儲量穩定增長的主體,并呈現出中西部逐漸接替東部的趨勢。“十二五”以來,陸上渤海灣、松遼、鄂爾多斯、準噶爾、塔里木和柴達木六大含油氣盆地持續保持儲量高峰增長,年均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占我國年新增探明石油儲量的80%。其中,中西部盆地占70%以上,且大發現不斷,中西部盆地戰略接替的態勢顯現。 剩余的石油資源集中在陸上六大盆地,未來勘探潛力依然較大。陸上六大盆地常規石油資源量占全國石油總資源量的64%。目前,陸上石油剩余資源也集中賦存在這些盆地。非常規石油資源更是集中在大型盆地,其中頁巖油資源潛力大,是未來陸上石油勘探的重大戰略接替資源。可以說,陸上石油剩余資源仍較豐富,有進一步加強勘探的資源基礎,未來有望實現較高水平持續增長。 “三個盲區”和“三大領域”是未來石油發現和儲量增長的重點。從主觀角度看,石油剩余資源主要存在于“三個盲區”。構建新的成藏模式、攻克現有成藏認識不到位的認識盲區,創新發展新技術、攻克現有技術條件難識別的技術盲區,覆蓋資料空白區或提升現有資料精度、攻克資料盲區,通過認識突破、技術創新、完善資料,未來石油勘探才會實現穩健發展。 從客觀角度看,石油資源主要賦存于“三大領域”。以準噶爾盆地瑪湖—沙灣砂礫巖為代表的巖性地層油藏是規模增儲的重點,以塔里木盆地塔北—塔中為代表的海相碳酸鹽巖是重要的增儲領域,以鄂爾多斯盆地內部延長組為代表的源內頁巖油是未來重大戰略性接替資源。 在新的理論認識指導下,中國石油突出風險勘探,強化精細勘探,連續13年年新增石油儲量超6億噸。在鄂爾多斯盆地,立足低滲透砂巖油藏立體勘探,建成了姬塬、華慶、鎮北—合水地區3個大油田;在準噶爾盆地瑪湖地區,新發現了大面積礫巖油藏;在塔里木盆地塔北—塔中奧陶系海相碳酸鹽巖形成規模儲量區,保障了石油儲量持續穩定增長。近期,中國石油在準噶爾盆地南緣沖斷帶和沙灣凹陷、鄂爾多斯盆地演武—彭陽等盆地周緣、河套盆地吉蘭泰構造、渤海灣盆地滄東頁巖油等新領域、新區帶連續獲得重大突破,有望形成新的石油儲量和產量規模接替區。 2.陸上石油勘探面臨資源品質變差等諸多挑戰
□“貧、小、薄、深”成為勘探主體目標
□勘探研究和工程技術尚不能滿足勘探需求 陸上石油勘探總體進入了中后期階段。從資源探明程度來看,我國陸上石油探明率平均為44%。其中,松遼盆地已達到70%,渤海灣陸上已達到53%,進入了中高勘探階段;鄂爾多斯盆地達到50%,進入勘探中期偏后;準噶爾、塔里木盆地石油探明率相對較低,但也進入了勘探中期。隨著勘探程度的增加,在新層、新區、新領域的大發現難度越來越大,對地質研究和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 石油勘探領域和目標由易向難趨勢明顯。油氣藏類型逐漸從常規油藏向致密油、頁巖油等非常規油藏延伸。勘探領域從高部位構造油藏向低部位巖性地層和深層—超深層海相碳酸鹽巖等復雜領域轉變。勘探目的層向低滲—特低滲碎屑巖、礁灘相海相碳酸鹽巖及火山巖、變質巖、湖相碳酸鹽巖等復雜巖性轉變。 石油資源品質劣質化趨勢明顯。“十二五”以來,中國石油新增石油儲量品位變差,“貧、小、薄、深”成為勘探的主體目標。低滲、低豐度的“貧”儲量增多,新增探明地質儲量中,低滲—特低滲儲量占比由2011年的78%增至2017年的94%,低—特低豐度儲量占比由79%增至87%。小型油藏成為主體,儲量小于1000萬噸的小型—特小型油藏占比超過50%,東部盆地尤為明顯,渤海灣盆地小于1平方公里的油藏占比超過4成。有效儲層厚度變薄,松遼盆地新增探明儲量的儲層厚度平均僅為2至4米。勘探深度持續增加,新增探明儲量中的深層—超深層占比已達到20%,井深超過5000米的深井數量增加趨勢明顯,塔里木盆地庫車和塔北勘探深度均突破8000米。 勘探研究與技術面臨三方面挑戰。第一,成熟探區儲層建模與定量評價預測、油氣成藏動態模擬技術相對落后,剩余資源空間分布預測與目標精細刻畫技術尚不能滿足精細勘探需求。第二,遠源次生型巖性地層成藏模式、儲層預測與表征技術尚需發展完善,地震疊前儲層高分辨率預測、巖性圈閉有效性評價等技術有待創新發展。第三,原型盆地恢復、巖相古地理研究、強非均質性儲層預測與表征等基礎地質研究與技術不能滿足需求,重磁電震聯合解譯、深層地震弱信號增強處理為核心的深層盆地結構解譯等關鍵技術需要加強。 工程技術面臨地表地下雙重挑戰。以地震、鉆井和儲層改造為代表的工程技術在地表面臨沙漠區、山地、巨厚黃土塬區等復雜地形的考驗,同時地下的地質條件更加復雜,碎屑巖薄儲層、前陸復雜構造、碳酸鹽巖復雜縫洞、頁巖油致密孔喉油藏等日益增多,工程技術面臨深層—超深層、特低滲、高溫、高壓等復雜問題及頁巖油原位改質等關鍵技術的挑戰。 低品位資源成為勘探開發新常態,由此也帶來了投資與成本壓力不斷增大。與此同時,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安全環保提出新要求,國內油氣勘探開發也面臨用地審批、生態紅線重疊區退減等多方面挑戰。 3.持續加大陸上勘探科技與管理創新力度
□加強理論創新和針對性技術攻關
□開展多部門一體化攻關 未來一段時期,仍然要依靠理論、技術和管理創新來破解難題。 第一,理論認識創新和攻關依然非常有必要。重點攻關原型盆地恢復與古地理重建、儲層原生孔隙保存機制、地震沉積—成巖學分析等基礎理論與技術,通過認識創新不斷拓展勘探領域。 第二,要加強針對性技術攻關。針對成熟探區目標精細評價技術、強非均質海相碳酸鹽巖儲層雕刻技術、低滲儲層甜點識別與改造技術、頁巖油原位改質等制約重點領域突破的瓶頸技術,開展具有前瞻性和實效性的研究攻關和技術儲備。 第三,加強管理創新。以地質評價為核心,多專業、多學科、多部門聯合開展地質—工程一體化攻關,并加強理論研究、技術攻關和現場實施的緊密融合。 總體來看,我國陸上石油勘探進入中后期,重大突破領域與重大發現機會變少,儲量接替面臨較大壓力,且資源品質明顯變差。要集中力量投入六大盆地,客觀梳理“三個盲區”和“三大領域”,通過認識、技術、管理創新,力爭規模發現、多點發現支撐石油儲量增長。中國石油作為國內上游油氣生產供給的主體之一,持續加大勘探開發力度,按照高效勘探、高質量發展的總體部署,加大投入、加強風險勘探、突出集中勘探和效益勘探,努力實現探明石油儲量高峰增長,為開發建產提供優質資源,積極保障國內石油生產與供應安全。 (本報記者楊振宇采訪) 開發怎么采
油田開發
要抓住主線突出重點
專家連線:唐瑋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油氣開發戰略規劃研究所副所長) 2018年,中國石油國內原油產量達到1.01億噸,占全國原油總產量的53.4%,繼續保持國內主體地位。 在油田開發工作中,中國石油不斷創新工作理念與開發技術,實施了勘探開發一體化、精細油藏描述等重大戰略舉措,推動了產量的持續增長和開發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面對國際油價大幅波動的態勢,中國石油上游業務持續深化開源節流降本增效,堅持低成本開發,嚴格控制成本費用。同時,深化擴大經營自主權改革試點,實施內部礦權管理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 目前來看,在原油開發工作中還面臨著一系列難題。第一,已開發油田總體處于“雙高”開發階段末期,部分老油田進入“雙特高”開發階段,資源接替矛盾突出,增產措施效果變差,有效挖潛難度持續加大,穩產難度非常大。第二,新投入開發油田資源劣質化明顯,低滲透、特殊巖性、致密等復雜油藏比例不斷增加,儲量動用難度加大,產能建設效率下降、投資持續增加。第三,面臨的外部制約因素日益復雜,對油田生產造成很大影響。 未來一段時期,按照集團公司部署,油田開發工作應突出重點地區、重點領域,努力減緩東部油田遞減,加快西部油田上產,實現總產量的逐步企穩回升。從技術方向上,抓住老油田穩產和新油田效益建產兩條主線,探索技術創新發展對策。 推進老油田穩產工程。一方面要狠抓綜合治理控制遞減率,深化精細油藏描述,精確把握油田地下開發狀況;強化提質增效,加強注水專項治理,加強停產井治理恢復,精益開展全方位生產管理。另一方面要轉變方式提高采收率,中高滲透高含水油田持續深挖水驅潛力,發展以化學復合驅技術為主導的三次采油技術,持續有效挖潛剩余油和提高采收率;低滲透老油田立足水驅精細綜合調整與井網加密改善水驅效果,推動以氣介質主導的提高采收率技術,建立低滲油藏“穩油控水”新模式;稠油熱采油田實施多介質復合蒸汽吞吐,推進多介質蒸汽驅、氣體/化學輔助SAGD、火驅等技術的升級換代。 推進新區效益建產工程。注重方案整體優化、產建全過程優化,強化平臺化設計新理念,提升產能建設質量;深化油氣富集展布規律認識,持續推進水平井+體積壓裂技術升級,加強壓裂基礎研究,創新非常規油田立體井網開發技術,實施工廠化作業,發展致密儲層體積壓裂后注氣吞吐、氣驅補充能量技術,力爭較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本報記者楊振宇采訪) 東方
物探
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術
破解復雜地表區技術難題 5月1日記者獲悉,東方物探依靠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術突破遼河坳陷復雜地表區技術瓶頸,助力勘探提速提效。 近年來,作為東部勘探老油區,遼河坳陷基巖及內幕、巖性和火成巖等隱蔽性油氣藏的高效勘探對地震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遼河坳陷主體區內人口稠密,地表情況復雜,給地震高效作業帶來嚴重制約。東方物探在應用可控震源高效采集現有技術的基礎上,深入開展可控震源軌跡預設計、震源有效震次篩選及分析等配套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豐富了“兩寬一高”的地震技術內涵,進一步提高了遼河坳陷復雜地表區地震資料品質。 可控震源軌跡預設計技術,根據每個作業單元實地踏勘反饋的信息,使用抓溝機等設備,對震源軌跡中限制震源通過的水渠等地段提前進行推渠、填溝、修路口、墊橋作業,達到震源順暢行進的要求。同時,將預設計的軌跡文件導入到震源車載導航終端,震源操作手依據軌跡文件指引,在復雜地表區按照既定路線快速行進,實現可控震源的自動導航和逐點激發。 在復雜地表區作業時,還運用可控震源滑動掃描技術,多組震源采用源驅滑動掃描方式激發,由震源觸發儀器進行采集,大大縮短了相鄰兩次掃描的時間間隔,從而實現高效采集;運用可控震源高效采集質控技術,有效監控復雜地表區可控震源高效采集資料質量和震源工作狀態,對已完成激發的全部合格炮點,導航系統通過共享方式,讓每臺震源機組實時看到炮點分布位置,避免重復激發。 針對復雜地表類型,在高效采集單炮實時質控技術基礎上,東方物探進一步進行震源有效震次快速篩選及統計分析,有效防止震源“帶病”激發,保證激發質量。通過可控震源高效采集和基于電火花裝置的微測井調查技術聯合應用,東方物探在遼河坳陷實現了地震采集全過程綠色環保作業和技術升級。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