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自帶國際合作基因 中國海油持續開創能源報國新局面
原文來源:經濟參考報
1981年夏天的一個深夜,在原北京石油學院的南教學樓里,從全國各地抽調來的尤德華、唐昌旭、唐佩基、梁執立等石油工作者正熱烈討論。
為做好《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下稱《條例》)起草工作,從1979年開始,在1000多個日日夜夜里,他們經歷了無數次的討論、爭辯、成文、匯報、修改、再成文、再匯報、再修改……
從第一稿到第十一稿,最終,這部具有中國特色的、被稱為中國海洋石油工業對外合作“基本法”的《條例》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于1982年1月30日由國務院發布并實施。
同年2月15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下稱“中國海油”)在北京王府井街口的一棟二層小樓“應運而生”。依靠“土法上馬”的裝備和技術家底,公司成立之初年產原油僅9萬噸,但憑借自帶的國際合作基因和姓黨為黨的獨特屬性,逐步從困境中找到轉機,一步步走向成功。
中國海油黨組始終著眼黨的事業發展和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大局,自覺踐行“在經濟領域為黨工作”的政治責任和“我為祖國獻石油”的使命擔當,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將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貫穿生產經營、改革發展各環節全過程,融合互動,一體推進。
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春風吹拂下,1983年5月10日,公司與英國BP、澳大利亞布魯肯西爾、巴西石油、加拿大蘭吉爾、加拿大石油五家石油公司組成的集團,簽訂南海珠江口14/29、26/14、27/31、28/27,南黃海南部23/26五個石油合同。這是中國海上對外合作第一輪招標簽訂的第一批合同。
此外,公司還通過多種形式提供對外承包服務,既鍛煉提高了專業隊伍,又用寶貴的對外承包收入發展自營勘探開發,走出了一條自負盈虧、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道路。
1984年,勘探發現錦州20—2凝析氣田;1987年,勘探發現綏中36—1油田……厚積薄發,中國海油近海油氣勘探開發成果逐步顯現。
隨著我國近海油氣盆地勘探開發程度的不斷提高,大型油氣田的發現幾率越來越低,如何從淺海走向深海,成為擺在中國海油面前的難題。
1987年,公司勘探發現流花11-1油田,該油田在水深300米以下。當時的中國海油沒有建造深水工程裝備經驗,但從來不缺學習精神。
通過與美國阿莫科公司合作,流花11-1油田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成功應用了水平井開發稠油技術、水下臥式采油樹技術、在水下井口系統中應用電潛泵采油技術、水下機器人作業技術以及在FPSO上遙控水下井口生產系統管理技術。油田1996年3月投產,高峰年產量達到250萬噸。
流花11-1油田的成功開發,是中國海油依托國際合作走向深水的首次嘗試,也種下了依靠自主研發向深水領域邁進的“種子”。
20世紀90年代,黨中央決定加快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國海油引國有企業改革風氣之先,分“三步走”重組上市,建立起適應中國國情和市場經濟規律的現代企業制度。
針對國內能源需求不斷增大,國家提出了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兩種資金,兩個市場”要求,中國海油及時運用積累的國際合作經驗,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1994年,中國海油與阿科公司在美國簽署了印尼馬六甲區塊32.58%股份權益轉讓協議,標志著中國海油向國際市場邁出了第一步。
在積累了足夠的開發經驗后,中國海油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2006年收購了尼日利亞OML130區塊45%的權益;2010年聯合土耳其國家石油公司拿下了伊拉克米桑油田技術服務合同;2010年收購加拿大尼克森公司……
多年來,中國海油基本完成全球資產布局,海外業務遍及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歐洲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上,中國海油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啟動實施“七年行動計劃”,全力推動國內油氣增儲上產。“十三五”期間,面對兩輪“低油價”嚴重沖擊疊加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響,油氣產量始終保持較快增長,累計生產原油、天然氣較“十二五”期間分別增長24%和13%,有效發揮了油氣增儲上產主力軍作用;2020年,公司國內原油增產240萬噸,占全國原油增量的80%。首次進入世界品牌500強和普氏全球能源企業250強前10位。
回首近40年發展歷程,中國海油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伴隨著改革開放一路走來,在一代又一代海油人的拼搏奮斗中,用不到40年時間走過了西方先進同行的百年發展歷程,繪制了一幅戰天斗海、波瀾壯闊的壯美畫卷,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能源報國的崇高使命。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