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環保、能源領域的專家日前表示,吸取前一階段能源供應緊張的教訓,應加快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建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
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多位專家表示,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這是中央統籌分析我國資源稟賦、能源結構、發展需要后作出的精準判斷。
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綠色發展處處長呂侃近日在參加“構建多元化清潔能源供應體系”圓桌對話時表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上要堅定不移,策略上要穩中求進。堅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確保穩妥有序、安全降碳。各地區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所承擔的角色、定位以及資源稟賦都不盡相同,應根據各地發展實際謀劃本地區碳達峰實施路徑和目標任務。
呂侃表示,部分地區此前在認識上存在誤區,出現了搞“碳沖鋒”、運動式“減碳”等不符合中央精神的行為。
“近年來,盡管我國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持續降低,但目前占比仍達到56.8%?!敝袊h經濟協會會長朱黎陽說,短時期內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很難改變,推動煤炭與新能源優化組合是解決當下能源結構不合理、逐步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條件和基礎之一。
朱黎陽表示,當前,新能源并網的穩定性尚不能有效保障、儲能技術尚未取得關鍵突破,打好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的基礎就顯得非常關鍵。作為“壓艙石”的煤炭仍需保持一定比例,同時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生物質能等,因地制宜開發水電,安全有序發展核電。
朱黎陽認為,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要做好三點:提高可再生能源發展速度,提高煤電的靈活性;建設智能電網,提升對新能源的消納能力和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加快實現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等關鍵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
數據顯示,2021年1~11月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火電發電量52227億千瓦時?!叭粲每稍偕茉窗l電(如光伏發電)替代同等發電量,要增加3萬多平方公里的光伏設備,這相當于海南省的陸地面積?!眹夜澞苤行母敝魅慰灯G兵認為,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發力方向有兩個:一是節能提效,二是優化能源結構。
康艷兵認為,未來需要建立以新能源為主體的“安全可靠、成本可承受、可持續”的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而“終端能源電氣化、電源結構去碳化、能源品種多元化、能源系統分散化、能源供需智慧化”將成為未來能源轉型的核心方向。
相關產業和企業協同發力
近期有內業人士反映,在籠統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情況下,很多好的項目,比如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學品等,因為沒有用能指標而不批、不建,直接制約了先進、高端新產品的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因此受限。
也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非常正確及時。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日前召開的《氣候變化經濟學》系列教材發布會暨助力碳達峰碳中和能力提升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潘家華就表示,不僅要正確對待發展經濟與降低碳排放的矛盾,還需要最大效率地激勵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為目標的高新技術的應用與推廣。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戴彥德表示,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作出碳中和承諾,中國如何在新一輪世界發展潮流中搶得先機,在實現碳減排的同時實現更大發展?這需要在“進”字上做文章。他認為,“雙碳”目標下,不能再沿襲傳統的工業化發展模式和發展理念。在能源供應側,需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使新能源在滿足增量的同時穩步替代存量。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指出,到206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灯G兵認為,屆時能源的時空格局將深度改變,隨著分布式分散式的能源系統日益興起,電力不僅“從遠方來”也將“從身邊來”。夏冬季節、晝夜的電力供應與需求負荷匹配運行將發生很大變化,對電力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調峰儲能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構建多元化清潔能源供應體系,更需要相關產業和企業協同發力。上述多位專家表示,“雙碳”目標下,可再生能源發展還要跳出單一場景的模式,立足綜合場景,與農林、生態治理、鄉村振興等融合發展。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秘書長張大勇稱,目前,生物質能發電裝機容量僅占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的5%。預計到2030年,生物質能各類途徑的利用,將為全社會減排溫室氣體超過9億噸,到2060年將實現溫室氣體減排超過20億噸。
張大勇認為,發展生物質能可以解決我國城鄉各類有機廢棄物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的利用問題,還能為新時代我國縣域經濟探索出一條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全社會需要提高對生物質能的認識。
當前,二氧化碳驅油、二氧化碳礦化、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等重大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步伐正在加快。朱黎陽表示,這些創新技術的規?;?、商業化應用有望將二氧化碳“變害為寶”。(第一財經)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