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巴斯夫、陶氏等多家化工巨頭歐洲出現“斷供”,第一財經記者從企業方面獨家了解到,導致“斷供”的原因是巴斯夫和陶氏的一家位于比利時的合資工廠由于技術問題無法按時交付,這家工廠生產環氧丙烷(HPPO)。
巴斯夫將上述供應商的技術問題歸咎于“不可抗力”因素。在發給第一財經記者的一份官方聲明中,巴斯夫回應稱:“巴斯夫位于德國萊姆弗爾德(Lemfrde)的聚氨酯公司5月5日宣布,在歐洲,中東和非洲市場(EMEA)的聚醚多元醇及基于聚醚多元醇的聚氨酯系統的產品供應遭遇了不可抗力。這是由于公司主要供應商之一發生了在我們控制范圍以外的、不可預見的技術故障。”
目前,這一供應短缺并未影響其他市場。巴斯夫中國相關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一問題主要影響了企業歐洲市場的供應鏈,中國目前沒有‘斷供’的情況。”
其他多家化工巨頭企業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的供應鏈目前未見異常。杜邦一位相關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國的供應目前沒有出現異常,如果有問題,我們會第一時間發函告知客戶。”
近期由于全球供應鏈緊張導致化工原料價格持續出現上漲。針對這一情況,特種化學品制造商亨斯邁相關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漲價可能與物流費用高企有關,而且下游的需求也受影響。”
聚丙烯(PP)催化劑生廠商科萊恩方面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也關注到近期原材料漲價的問題,但是還是要看不同業務,影響價格的因素也不僅僅是物流這么簡單。”
“石油和天然氣漲價肯定會引起化工原材料的價格上漲,石油天然氣是基礎原料。”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馬大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為了緩解全球供應鏈壓力,上海多家生產制造企業正在積極推動復工復產。科萊恩疫情期間也一直在閉環生產,并被列入“第二批復工復產名單”。“我們的工廠一直沒有停,工人閉環管理,下一步正在安排回總部的實驗室。”科萊恩相關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總部設立在上海的3M公司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3M正積極配合上海市政府關于復工復產的指導政策,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全力以赴推進復工復產。”
截至5月7日,3M位于上海的四家工廠已全部實現了閉環復產,并著力于有序地推動產能提升。
不過3M方面也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盡管原料及成品運輸問題相比之前已經大大改善了,但當前物流還是面臨比較大的挑戰,市場上專業運輸企業的復工還是相對較慢。我們已獲得跨省市運輸的通行證,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們此前物流運輸的難題,但這和我們所需的運輸量相比,還是遠遠不夠的。”(第一財經)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