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開始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已圓滿收官。
據國資委網站消息,全國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總結電視電話會議1月31日召開。
會議明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主要目標任務已經完成。三年來,各方面共同努力,有力推動國企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相統一,更加突出強調市場主體地位,三項制度改革更大范圍落地見效,瘦身健體有序推進,中央企業存量法人戶數大幅壓減,“兩非”“兩資”清退任務基本完成,企業辦社會和歷史遺留問題全面解決,鼓勵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國資監管的專業化、體系化、法治化水平不斷提高。
會議強調,國企改革永遠在路上。要圍繞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繼續謀劃和推動國企改革。要深化對國企改革的規律性認識,牢牢把握正確方向,聚焦國企功能作用和歷史使命,堅持問題導向,堅持正確改革方法,廣泛調動地方和企業積極性。
國企改革的歷史性突破
改革,是搞好國有企業的關鍵一招。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是落實國有企業改革“1+N”政策體系和頂層設計的具體施工圖。與此前的國有企業改革相比,其最大的特點,是“可衡量、可考核、可檢驗、要辦事”。
在日前召開的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國資委黨委書記張玉卓表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現了“三個明顯成效”預期目標: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和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上取得明顯成效,在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上取得明顯成效,在提高國有企業活力和效率上取得明顯成效。
國資委秘書長彭華崗表示,通過三年行動,國有企業改革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很多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國有資本布局結構得到了系統性的優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對國資監管體制進行了系統性的重塑,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得到了根本性的加強。
為什么說是歷史性的呢?彭華崗舉例說,比如公司制改革,我們已經做了30多年,在這次三年行動中,要求不管剩下多少,必須解決,全面完成。解決企業的歷史遺留問題,比如企業辦社會辦醫院辦學校,比如企業退休人員的社會化管理,涉及2000萬人,這次三年行動,徹底把這些問題解決了。
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建設規范的董事會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數據顯示,目前已有1.3萬戶中央企業子企業和2.5萬戶地方各級國有企業子企業建立了董事會,實現了董事會應建盡建,其中外部董事占多數的比例達99.9%。
“在加強企業的董事會建設方面是動真碰硬的。”中國海洋石油集團董事長汪東進說,中國海油不斷探索創新,落實外部董事占多數;圍繞集團五大發展戰略,安排了五位外部董事分別擔任一個專項組的組長,每年進行調研座談,指導和督促董事會管理層的工作,在建立戰略型董事會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
中國化學工程的改革重點放在了科學管理。首先從工程項目的精細化管理入手,在此基礎上,把經驗推到改革、生產、經營各方面,從而提高了企業治理能力。中國化學工程集團董事長戴和根介紹,混合所有制企業的董事會具有法人治理優勢,更加多元化、科學化,可率先試行董事會建設、市場化經營等各項機制,再推廣到絕對控股、完全控股的企業。把董事會的建設落到實處,把董事會的職權落到實處,企業才有希望。
三年行動開始以來,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在各級國有企業全面推開,覆蓋全國超8萬戶企業共22萬人。彭華崗表示,經理層任期制契約化是三項制度改革的牛鼻子,從上層開始改起,“先改主席臺,再改前三排”。
三項制度改革最難的是干部的“能下”問題。中國海油在本輪三項制度改革中,二級單位的中層干部退出占比12%,全系統管理干部的崗位調整占比16%;技術類人才的比例從30%提高到50%,技能類人才比例降低到30%。“通過三項制度改革,三年來我們工作量翻了一番,員工總量減了百分之十幾。”汪東進說。
扳倒“鐵交椅”確實很難。戴和根表示,一是我們變原來的“下馬”為“賽馬”,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領導干部崗位進行公開選拔公開招聘,選不上的人就“下課”。二是連續兩年班子考核末位就“下課”。三是績效考核完成不了指標就“下課”。這三年我們下了21個正職、18個副職,達到將近25%,這是中國化學工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這場改革,應該能打破社會上對我們央企的一些看法。
改革也需要正向激勵。國家電投對國家重大專項實施全周期專項激勵,在工資總額內單列,激勵總額超4億元。在中能融合、國氫科技、明華電力三家科技型企業實施股權激勵,在中國電力、上海電力兩家上市公司實施股票期權激勵,在綠電交通、綜合智慧能源、核技術應用等10多個項目探索實施跟投機制。2021年,共激勵1060個項目近18000人,激勵總額達2.4億元。
推進國有資本布局優化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以來,推動一批指向鮮明、影響力大的企業進行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積極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有力推動了資源向優勢企業和主業企業集中,在解決同質化競爭、重復建設問題取得重大進展,切實增強了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截至目前,央企涉及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領域營業收入占總體比重超過70%,傳統產業加速轉型升級,優勢產業集群加快布局,國有資本配置效率和功能穩步提高。
三年來,國務院國資委著力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聯合重組組建中國中化、中國電科重組中國普天、鞍鋼重組本鋼順利完成。國家管網集團、中國電氣裝備、中國稀土集團、中國物流集團等掛牌成立,資產重組成效顯著。
中國寶武經過專業化整合,公司內部技術、人才、市場等要素充分共享,大幅提升了全員勞動生產率。其中,寶鋼股份與武漢基地不斷推進研發協同、采購協同、產品協同、生產協同、營銷協同,以重組與整合的加法,實現了效率效益的乘法。
各地相繼打造了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團,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進一步集中。比如,安徽國資委鞏固深化馬鋼集團與中國寶武戰略重組、江淮汽車與大眾集團戰略合作,2021年馬鋼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083億元、利潤總額132億元,分別增長73%、142%,均創歷史新高;江汽集團實現汽車銷量52.4萬輛,增長15.6%。
結構調整,有進也有退。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以來,國資國企有力有序清退低效無效資產。全國范圍納入名單的“僵尸企業”處置率超過95%。大力推進“壓減”,中央企業法人戶數累計壓減比例超過40%,管理層級全部控制在5級以內。“兩非”“兩資”清退完成率超過96%。(第一財經)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