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批3只中證國新央企現代能源ETF正式發行,博時基金作為其中一個發行主體,公司董事長江向陽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站在當前能源結構變革的戰略機遇期,央企現代能源指數具備長期投資價值,積極布局該指數基金既有助于把握當前低估值機會,也是響應央企能源安全戰略,助力資本市場從能源產業維度服務央企高質量發展,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重要決定。未來,博時基金還將持續布局系列央企國企主題基金,服務央企、國企做強做優做大。
率先上報央企現代能源ETF
自去年11月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以來,“中特估”持續成為市場熱議的重要主題,并在謀劃新一輪國企改革、央企考核指標優化升級等政策的推動下,從倡議轉變為頗受熱議的“投資邏輯”。
近年來,各家基金公司紛紛上報和發行央企國企主題基金。江向陽認為,相關基金的發行和推出,一方面能為投資者投資相關公司股票提供優質的配置工具,另一方面也有望給相關板塊帶來增量資金,支持央企、國企利用資本市場做強做優做大,央企、國企板塊投資也將受益于基本面和估值的雙重提升。
因此,看準新時代下的“中特估”投資風口,博時基金也快速加入央企主題基金布局的陣營之中。3月14日,博時基金率先上報首批中證國新央企現代能源ETF。同日,包括博時基金在內,共有9家基金公司分別上報三大中證國新央企指數基金。
其中,跟蹤中證國新央企股東回報、中證國新央企科技引領兩大指數的基金均于日前成立,前者3只ETF合計首募規模達60億元,后者3只ETF合計募資超過48億元。博時基金與工銀瑞信基金、嘉實基金此前一同上報的中證國新央企現代能源指數基金則“壓軸出場”,于7月17日至21日期間發行,首次募集上限均為20億元人民幣。
投資價值凸顯
據悉,央企現代能源指數由國新投資有限公司定制,主要選取國務院國資委下屬業務涉及綠色能源產業、化石能源產業和能源輸配產業等三大產業板塊的共50家上市公司證券作為指數樣本,以反映央企現代能源主題上市公司證券的整體表現。中證指數官網7月14日數據顯示,該指數前三大權重股分別為長江電力、國電南瑞、三峽能源,所占權重均大于6%。
江向陽認為,央企現代能源指數選股體系可以全方位把在“碳中和”各個領域環節發揮引領作用的央企上市公司選出來,指數成分股較為全面覆蓋涉及現代能源的上中下游產業。從細分行業來看,成分股覆蓋24個申萬三級行業,包括(1)鋰電池、光伏、風電產業鏈;(2)水電、核電、火電運營;(3)電網、電力設備、能源基建等能源基礎設施環節;(4)核心油氣和煤炭等核心傳統能源。
“站在當前能源結構變革的戰略機遇期,央企現代能源指數具備長期投資價值。”江向陽說,從歷史市盈率區間來看,目前指數的市盈率已經回落到歷史最低點,安全邊際充足,指數的估值已經具備吸引力,投資價值凸顯。
此外,江向陽認為,積極布局該指數基金也是響應央企能源安全戰略,助力資本市場從能源產業維度服務央企,幫助投資者走進央企、認識央企,提升市場影響力、號召力,切實促進央企上市公司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主題契合“雙碳”目標
江向陽在談及對央企現代能源指數的理解時認為,“現代能源”主題契合國家“雙碳”戰略目標。“雙碳”作為一個中長期遠景目標,構建現代能源體系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在“雙碳”目標背景下,需要對能源供給結構體系進行長期、持續優化。
他說,在我國能源結構中,整體清潔能源在生產端和消費端的比重在不斷上升。隨著近年來風電和光伏發電的成本逐漸下降,新能源發電實現平價上網,能源結構升級優化態勢愈發顯著,產業鏈各節點有大量需求和投資機會。
發展現代能源并不等同于拋棄傳統能源、一味追逐新能源。江向陽認為,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可以同時作為現代能源體系下的長期投資主線。
江向陽說,在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上,80%以上的能源依賴于化石類能源。在碳減排的大背景下,未來將逐漸降低化石能源,提高清潔能源比重,這將大大提升風電、光伏、核電等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對上游新能源電力設備企業的長期景氣形成強有力支撐。
他認為,在綠色能源增長的同時,勢必壓制傳統電能,比如火力發電。如此一來,煤電公司勢必走向集約化,中小型企業或許直接被收購或者清退出市場,而煤炭龍頭、煤電龍頭則可以在存量空間中,獲取更高的市場份額和產品溢價,這反而有利于傳統能源企業的業績改善。
另外,由于綠色能源有自己的短板,光伏和風電受到天氣等因素影響,電力生產有一定的不穩定性,而傳統能源最大優點就是穩定性,因此,發展綠色能源,并不是要完全替代傳統能源,需要兩者之間取得一定的平衡。
在江向陽看來,央企現代能源指數在構建選股體系時,充分考慮其未來投資價值,受益于碳中和目標的產業發展方向和能源供給側改革的行業集中度提升,從過往表現來看,該指數跑贏了中證全指能源指數。
江向陽表示,未來,博時基金還將持續聯合證券交易所、指數公司等,積極發揮資本市場功能,持續推動央企、國企相關指數研發、定制和產品發行工作,打造一批多維度反映央企特征和投資價值的ETF產品,持續服務央企、國企做強做優,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中國證券報 記者 張韻)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