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成都以其在經濟與產業基礎、科技研發、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的明顯優勢,在《中國氫能城市競爭力30強榜單》中位列第四。自去年4月正式啟動“綠色氫都”建設以來,僅一年間,成都就實現了氫能產業發展從全國“并跑”到“領跑”的質變。
記者從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了解到,截至目前,該市已建成從燃料電池及車輛制造,延伸至氫氣“制備—存儲—運輸—加注—應用”的完整氫能產業鏈條,并完成了以郫都區、龍泉驛區為核心的功能區布局。隨著日本豐田汽車海外首條氫燃料電池汽車生產線即將在蓉量產,成都已成為多家能源、汽車世界500強企業競相布局的首選地。
成都的氫能產業發展距其既定的“2023年,氫能產業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超500億元”目標還有多遠?成都模式對全國又有何啟示?記者近日就此展開了相關采訪。
氫能競爭力躋身第一梯隊
2019年規上企業主營收入破百億
排氣管沒有“黑尾巴”,坐在車內也聽不到發動機的轟鳴聲,取而代之的是安靜的乘車環境??這樣的氫燃料公交車在成都已有120輛,截至目前已累計安全運行近150萬公里、載客量超200萬人次。此外成都還有100輛氫燃料電池物流車實現了商業化應用。
“2019年,我市氫能規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已突破100億元,成為全國第三個具有百臺以上規模氫燃料電池公交示范的城市。”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張魯進對記者說,“在加氫站建設方面,我市西南首座‘油—氫一體式’固定式加氫站已正式投入運營,車—站協調運營水平處于國內第一梯隊。”
記者了解到,目前,成都已擁有日本豐田、東方電氣、億華通、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等50余家知名企業和科研機構。該市現已完成了氫燃料公交車、城際客車、冷鏈物流車、載貨廂式運輸車等車型的開發和公告。除燃料電池汽車外,成都還正加快布局氫燃料電池軌道交通、天然氣管道摻氫、分布式發電、無人機等氫能應用場景,均取得積極進展。
隨著75MPa加氫樣機順利下線、90MPa氫氣壓縮機組填補國內空白、氫氣流量計技術水平達到國家最高認證精度等級,以及70MPa儲氫瓶完成產品試制等核心突破,使得成都在氫氣儲運加注設備方面的比較優勢日益突顯,氫能全產業鏈高端裝備制造集群初具規模。
“目前,我市正加快構建氫能產業生態體系。其中在龍泉驛區和郫都區打造西部氫能產業園、氫堆及氫能裝備產業園的目的,就是要以龍頭企業為依托,集聚產業鏈重點企業,并提供最好的配套服務。” 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處負責人對記者說。
大力發展“綠氫”
力爭建成輻射全國氫源高地
記者注意到,成都氫能產業的快速發展,與政策層面的積極扶持和提前布局不無關系。
自2019年以來,成都市相繼發布《成都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3年)》(下稱《規劃》)、《成都市支持氫能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及推廣應用若干政策》等多項政策。
根據《規劃》,到2023年,成都市氫能產業將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超過500億元。也就是說,未來四年,該市氫能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量需達到至少100億元。上述“30強榜單”發布機構——勢銀氫能和燃料電池事業部研究總經理鄔佳益指出,四川天然氣、水電資源豐富,具備氫源的天然優勢,有條件解決低成本的氫氣供應。在氫氣的輸配送系統建設方面,成都在高壓長管運輸模式上,正在積極探索液氫及天然氣管網混輸的模式,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基礎上,實現跨區供應。“這是成都發展氫能產業的先天優勢。”
據介紹,為實現上述目標,成都現階段正依托現有化工園區抓緊布局天然氣制氫和電解水制氫項目,并計劃因地制宜在條件成熟、配套完善的非化工園區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試點建設,有效發揮水電資源優勢著力布局“綠氫”項目。
“成都的電力成本僅為東部沿海地區一半左右,未來成都將最大化水電成本優勢,發展為以‘綠氫’為主的氫源結構,在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框架下,力爭建設立足川渝和西南地區,輻射全國的氫源高地。”張魯進對記者說。
制氫加氫成掣肘
管理機制亟待完善
“成都可以在發展燃料電池汽車的基礎上,形成自身特色,開辟其他應用場景,來吸引更多企業參與,加快完善氫能和燃料電池生態鏈,同時加強周邊城市協同,例如重慶。”
但有專家認為,目前,成都氫能產業發展的首要任務是完善制氫和加氫環節的規范體系。
如由于氫氣的?;穼傩?,國家對氫氣制備的選址、建設有特殊要求,成都需要結合水電、園區資源,在滿足國家安全生產規范的前提下,進一步優化布局,加強安全管控,盡快突破制氫環節“卡脖子”掣肘。
加氫站的建設運營是氫能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目前國家層面尚無明確的職責劃分和管理辦法。據介紹,目前成都雖然初步將加氫站納入到全市CNG加氣站管理體系實施日常監督管理,但仍有行業監管、立項報建、規劃建設、驗收投產、安全管理、經營許可等諸多問題有待理順。
目前成都雖已建成2座加氫站,但遠不能滿足規劃中2000輛氫燃料電池汽車和其他應用場景的需要。“成都在加氫站建設管理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健全,審批流程還需進一步優化。”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亦稱。
近期,成都進一步圍繞氫能產業薄弱環節和產業鏈的關鍵痛點環節加大支持,開創性提出了面向氫能產業全生命周期的22條扶持政策。
目前,根據最新要求,成都正著力先行先試、破除行業瓶頸,以全產業鏈邏輯提升產業能級,繼續增強氫能產業發展后勁。“我們將建立部門聯席會議機制,研究梳理加氫站管理體系,研究借鑒先行地區經驗,完善出臺精準有力、便捷高效的規范體系。同時,超前研究制氫加氫一體化站、‘氫—油—氣—電’綜合能源站、‘氫—車—站’協同發展等商業模式。”該處室負責人對此回應稱。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