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9日舉辦的第六屆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大會上,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下文簡稱“中國石化”)副總經理凌逸群又一次強調了中國石化的“野心”:“雙碳”目標下,中國石化未來目標是做“第一氫能公司”。這樣的豪言,在此前的幾個月中,多次被中國石化提及。
三個月之前,中國石化在公布2020年全年業績的同時,宣布了公司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及成為“中國第一大氫能公司”的實施路線圖。中國石化董事長張玉卓同時表示,中國石化將以打造世界領先潔凈能源化工公司為愿景目標,加快構建以能源資源為基礎,以潔凈油品和現代化工為兩翼,以新能源、新材料、新經濟為重要增長極的“一基兩翼三新”產業格局——顯而易見,氫能作為新能源的重要一極,將成為未來主攻方向。

據中國氫能聯盟發布的《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預計,到2025年中國氫能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到2030年,中國氫氣需求量將達到3500萬噸;到2050年,氫氣需求量將接近6000萬噸,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約7億噸。
這也意味著,中國正跑步進入一個更為低碳環保的“氫能時代”。如何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完善氫能產業鏈及生態圈,并在推動商業示范上走在行業前列,已經成為以中國石化為代表的能源巨頭們的轉型目標。
2019年被認為是中國石化的“氫元年”。經過兩年多的開疆拓土,通過在氫領域的一系列大手筆投資與戰略布局,目前已經是國內大型油氣生產商、最大成品油供應商的中國石化不僅搶占了這一全新賽道上的領先位置,更是憑一己之力提升了氫能源行業的準入門檻。
水到渠成:錨定“中國第一”
2021年伊始,國內石化巨頭們紛紛定調新方向,將碳中和寫入企業戰略,加碼新能源產業,以推進低碳轉型。張玉卓更是為公司設定了全新的目標:將氫能全產業鏈作為新能源發展的核心業務,錨定建設“中國第一大氫能公司”。
但對于中國石化這樣的能源巨頭而言,戰略轉型絕非易事,重資產運營的行業特性與巨無霸式的體量和行業地位,注定其在戰略布局與決策上需要慎之又慎。素來依仗傳統化石能源的中國石化,僅僅在氫能領域試水兩年多,就將其寫入公司戰略,是否過于倉促?
在張玉卓看來,中國石化向氫能的戰略轉型完全算得上是水到渠成。據他介紹,中國石化在氫能產業鏈上的位置目前無人可撼,首先是氫氣產量居全國首位,領先優勢巨大;其次是公司在氫能領域有著豐富的產業經驗和競爭優勢,把氫能作為公司新能源業務的主要方向,可以充分利用產業、技術和網絡優勢,以自主創新、合作研發、戰略投資等方式打造涵蓋氫能全產業鏈的一體化協同運營模式,構建自有的氫能生產、提純、運輸和銷售全流程產業鏈。
這與市場分析師們的觀點不謀而合:“中國石化氫能源方面優勢明顯。首先在于技術方面的支持,其次在于雄厚的資本支持。”中宇資訊分析師胡燕在接受采訪時分析稱,因為設備與技術要求,加氫站的建設運營成本遠高于加油站和充電站,前期所需的資本投入也非常巨大。偏高的建設運行成本,將多數企業拒之門外,但也成為中國石化這類大型國企的優勢。中國石化布局氫能源,優勢在于企業前期完善的產業布局。
數據無疑是最有力的支撐:相關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中國石化累計開展加氫站試點項目27個,分布于廣東、上海、浙江、廣西和貴州等地,并規劃到2025年,利用原有3萬座加油站、870座加氣站的布局優勢,建設1000座加氫站或油氫合建站,以消費終端為突破口帶動產業鏈的能源轉型。目前中國石化已開始在氫能交通、化工領域全面發力,打通制氫、儲運、加注的全供應鏈環節,去年產氫量約為384萬噸,占全國的11.5%。
顯然,多年的行業領軍經驗,讓中國石化深諳謀定后動的道理。為了推進氫能全產業鏈建設,其在資本運營、技術研發、生產儲運、網點布局、社會合作等各領域都已經先下手為強,并且已經在加氫站建設、制氫技術、氫燃料電池、儲氫材料等多領域取得突破,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如何亮出自身在氫能領域的優勢。
全鏈布局:重資產護航新賽道
2021年5月12日,在中國石化主辦的交通能源轉型產業研討會上,中國石化與長城控股集團簽署了氫能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中國石化與長城汽車將會在氫能產業、氫能技術研發、氫能資本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加速氫能產業自主核心與裝備發展,帶動產業鏈上下游資產價值創造,推動中國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也許多年以后,當中國石化真的坐穩“氫能第一公司”寶座的時候,這次簽約的意義才會凸顯出來——因為此次合作的主要內容,幾乎覆蓋了氫能領域的終端、技術、場景應用全產業鏈。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中國石化雖然在氫氣制造領域擁有極高成就,但是在氫氣的上下游產業鏈方面卻不如長城汽車——長城汽車的氫能戰略規劃中不僅構建了國際級的“制—儲—運—加—應用”一體化供應鏈生態,打破了核心技術壁壘,同時還聯通上下游產業鏈,大大提高了氫能商業化推廣。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與長城汽車的合作,可以看作中國石化氫能產業戰略布局的一個縮影:憑借自身的重資產向心力與資本優勢,滲透甚至掌控氫能全產業鏈中各個核心關口,正是中國石化繼續領跑氫能產業的關鍵所在。
整個氫能產業鏈涉及的環節很多,從上游的制氫,到中游的儲運,再到下游的氫能應用,涵蓋多個行業。以波特五力模型帶入分析:目前,我國氫能行業屬于新能源行業,替代品威脅較大;現有競爭者數量適中,市場競爭逐漸激烈;上游供應商一般為能源化工等企業,議價能力較強,而下游消費市場主要包括工業、建筑等傳統領域應用以及氫燃料電池車等應用,議價能力較弱;同時,雖然行業技術門檻較高,但行業十分火熱,眾多企業布局氫能源行業,潛在進入者威脅較大。
如此看來,中國石化的優勢顯而易見。
從生產環節來看,油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資源和強大的制氫能力,成本也相對低廉。中國石化更是在這個領域長袖善舞,據張玉卓介紹道,中國石化的氫能發展路線圖是先充分利用現有煉化企業的副產氫,同時關注光伏發電、風電等低成本發電形式的電解水制氫。未來五年內,其將在副產氫基礎上引入綠氫,加快氫源由藍向綠轉變。
在氫的儲運環節,中國石化副總經理凌逸群分析稱:“這部分成本變化最大,是決定氫作為能源可在多長時間內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的關鍵,中國石化在這方面已經有一些實踐,但還需要進一步布局。”但這更像是自謙之詞,作為最早進軍氫領域的能源公司,中國石化已建成42千米“巴陵—長嶺”氫氣管道,平穩運營6年。此外,現有的天然氣管網四通八達,在氫能發展初期或也將起到規模化運輸氫的作用——運輸環節問題完全不是問題。
最后直面消費終端的加注環節,傳統油企更是領先一步,在加油站基礎上改建、擴建加氫站已被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證明是加快加氫站網絡布局的重要方式——中國石化擁有中國最大的加油站網絡、擁有全球第二大交通能源基礎設施網絡,在氫能產業鏈的龐大網絡基礎使其具備天然優勢。
氫氣從制取、儲存到運輸、應用,與傳統油氣業務的模式高度契合,這使得油企進軍氫能領域,具備其他企業難以比擬的優勢。打通氫氣制備提純、儲存運輸、終端加注全產業鏈,是中國石化選擇的為領跑新賽道保駕護航的方式,并且已經被證明行之有效。
但中國石化要做的遠不止于此,整條產業鏈資源的全方位貫通以及氫能生態圈的構建,才是讓中國石化真正變身氫能巨頭的根本。
生態圈構建:合作大于競爭
氫能和燃料電池具有產業鏈長、對經濟發展帶動力大的特點,圍繞產業鏈上下游,會逐步形成新的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培育和構建出豐富的氫能生態圈。作為前景無限的新賽道,氫能產業秩序的確立、生態系統的構建與發展根基的夯實,需要所有參與者的共同努力,即便存在競爭與博弈,良性競爭與正和博弈也將是絕大多數,這也注定了合作將成為這一新興產業的主旋律。
2018年7月,注冊資本高達100億元、主攻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智能制造和大數據、人工智能五大領域投資的中國石化資本成立,成立僅一年投資額就超過60億元,其中在氫能領域遍布該產業鏈多個環節。
2020年8月,中國石化又發起設立了恩澤基金,定位為“圍繞產業鏈,構建生態圈,打造氫鏈氫圈”,其投資的首個項目便涉足氫能,之后在動力電池上游材料,電池資產運營等領域頻繁出手。
2021年1月,中國石化更是史無前例地同時對話了協鑫集團、天合光能、隆基集團、中環電子等四家新能源企業,公開承諾將發揮其在氫能產業鏈上的優勢,與四家新能源企業合作建設大型集中式光伏發電、制氫、運氫、加氫設施,與四家企業合作推進氫能等新能源項目在中國石化的落地,降低用能成本,打造氫能產業大生態環境。
張玉卓在央視《對話》節目中曾明示:“構建氫能生態,需要的是多方勢力的協調和齊頭并進,合作的價值遠大于競爭。”一個健康的氫能生態圈,無疑是所有參與者共同的愿景,領跑者中國石化,通過資本介入和資源共享,給出了近乎完美的合作范本。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