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傳統煤鐵工業區魯爾區經歷產業轉型,已成環境優美、高科技聚集的創新經濟區。
新華社記者 逯陽攝
2021年7月,德國實現了一百萬輛電動汽車上路的目標。德國政府計劃在一年之內投入8億歐元,資助90萬個私人充電站點建設。烏爾姆亥姆霍茲研究所開發出能量密度高達560瓦時/公斤且穩定性良好的新型鋰金屬電池。伊爾梅瑙工業大學與合作伙伴共同開發了世界首個電動汽車測試系統。慕尼黑工業大學等合作開發以甲醇為動力的汽車,能耗與純電池電動汽車相當。此外,德國高度重視綠氫的發展,視其為能源轉型和可持續增長的關鍵原材料,發布了《德國氫行動計劃2021—2025》。
弗勞恩霍夫下屬的太陽能研究所實現硅基太陽能電池雙面接觸26%的功效紀錄。該所還研發了德國首輛太陽能卡車,3.5千瓦的光伏系統可滿足卡車5%—10%的能源需求。可靠性與微集成研究所開發的新型逆變器,最高可提升電動車6%的續航里程。微技術和微系統研究所開發了船舶用氨氣燃料電池。加工與包裝技術研究所開發了代替塑料包裝的涂布紙,可作為塑料包裝的環境友好型替代品。
德國政府通過了加強沼澤地土壤保護的目標協議,計劃到2025年通過能源和氣候基金提供約3.3億歐元資助沼澤復濕的具體措施。地學研究中心耗資1600萬歐元的地球生物實驗室落成,有望成為探索地下生物圈的跨學科平臺。馬克斯·普朗克海洋微生物研究所發現,被稱為“海洋雪”的小顆粒對海洋氮循環起著重要作用。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發現,氣候變化通過復雜機制導致北極上空的臭氧消耗加劇;南極繞極流與南半球的氣候波動密切相關,隨著全球變暖,南極繞極流可能會加速,進而影響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和海洋碳儲存。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