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臨近,現任總統拜登將連任希望寄托在重振制造業上,計劃提升本土電動汽車、電池、太陽能面板、風力渦輪機等綠色能源制造能力和影響力。但隨著制造業活動疲軟,美國提升“綠色制造”能力遇阻在所難免。
截至6月底,美國制造業活動連續8個月下降,達到3年來最低水平,而且有跡象表明這種收縮仍在加速。據美國油價網報道,7月,美國制造業表現糟糕,收縮持續時間成為多年來最長的一次。
標普全球市場情報首席商業經濟學家克里斯·威廉姆森表示:“美國制造業健康狀況急劇惡化,加劇了市場對下半年經濟陷入衰退的擔憂。”
美國紐約聯儲銀行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7月,紐約聯儲制造業指數較6月下降5.5點,至1.1點,這表明紐約州制造業增長幾近停止。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制造業商業調查委員會主席蒂莫西·菲奧雷表示:“需求依然疲弱、生產放緩,有跡象表明,近期會有更多裁員行動。”
彭博社指出,經濟放緩、消費者支出下降,以及招聘和留住員工困難等因素導致美國制造業活動下降。
據路透社報道,隨著制造業活動放緩,美國能源消費量出現下降,以柴油為例,今年2~4月,柴油消費量同比去年下降了1%。另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數據,今年1~3月,全美工業用電量較上年同期下降近1.9%。
柴油和電力消費的疲軟與2022年中以來美國制造業持續低迷相一致。市場認為,如果美國經濟在美聯儲為對抗高通脹而采取的歷史性貨幣緊縮行動的重壓下崩潰,制造業復蘇必然無望。事實證明,面對迅速增加的借貸成本,美國經濟正在走下坡路,失業率節節攀升。
去年以來,美國相繼出臺《兩黨基礎設施法案》《芯片與科學法案》《通脹削減法案》等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旨在強化本土優勢產業和新興經濟相關領域的產業鏈,推動制造業回流北美。
在美國聯邦政府看來,上述法案將給本土制造業帶來曙光,不僅將激勵清潔能源技術創新,還將大規模更新老舊基礎設施,同時帶動電池、渦輪機、半導體等行業生產和就業。
雖然在政策刺激和補貼機制下,大量投資涌入美國電池、光伏等新能源制造領域,但美國銀行警告稱,這種勢頭能持續多久還有待觀望。一方面,美國政府的激勵政策基本上只服務于本土企業,這讓擁有制造優勢的外企在美發展步履維艱。以《通脹削減法案》為例,根據其列出的電動汽車補貼條件,德國、韓國、日本等“外系品牌”全被踢出局,獲得補貼的都是美本土車企。與此同時,建廠成本高、通脹高、利率高等因素也在影響美國相關產業吸引外資和引進技術。另一方面,當前涌入的大規模投資,更多是政治因素推動,而非市場帶動,企業能否從中獲得合理經濟回報仍是未知數。(王林)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