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新能源科學與交通電動化國際論壇在雄安會展中心開幕,論壇以“聚焦綠色新能源,推動交通電動化”為主題,旨在促進新能源與交通電動化產業創新發展。
論壇上,深圳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和平表示,未來海水直接制氫將成為必然趨勢,應轉變研究思路,從物理力學、化學擴散視角,在海水制氫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由此為規模化制氫提供新的路徑。
謝和平表示,電、氫、熱是21世紀重要的能源終端形態。其中,氫既可以作為儲能載體、又可以作為直接能源,還可以作為清潔燃料和新型動力,無論在能源供給側還是需求側,都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前,主流的制氫技術包括化石燃料制氫技術(煤制氫技術、天然氣制氫)和電解水制氫技術。其中,化石燃料制氫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在單位質量產氫量、碳排放指標方面不具優勢。而電解水制氫長期以來一直依賴于淡水資源,給其規模化應用帶來了諸多限制和挑戰。
海水占地球總水資源量的97.5%,向大海要水制氫是未來理想、可持續發展的方向。20世紀70年代初,科學家提出海水直接電解制氫的設想。“50多年都在攻關,但都不是很成功,因為其中有一大難點,就是海水里面元素成分復雜,極易導致催化劑失效等問題,所以一直是世界前沿熱點。”謝和平介紹說。
傳統電解海水制取氫有兩種路徑,一種是先淡化海水再制氫,另一種是海水直接電解制氫,即把電解槽泡在海水里直接制氫。但海水淡化至純水再電解制氫,設備成本及運維成本較高,工藝流程復雜且占用大量土地資源。
2018年,謝和平團隊開始研究海水直接制氫技術。“有幾種典型的辦法,一是催化劑,但通常只能針對少量元素,再就是通過電解破解,或膜材料,但也都不可能徹底解決。”謝和平表示,經過多年研究,團隊采用物理力學與電化學相結合的全新思路,開創了海水無淡化無額外耗能的原位直接電解制氫全新原理與技術。
今年6月,謝和平團隊與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開展全球首次海上風電無淡化海水原位直接電解制氫技術中試,獲得成功。
“基于該理論,我們的鹽湖水、廢水、礦泉水都可以用來制氫,這就像打開了低成本的大門,使氫能源的規模化應用成為可能。”謝和平說。
謝和平表示,目前海上直接制氫的原理技術已經達成,也經過海上中試驗證,第二步就是規模化,打造規模化的海水制氫模擬系統,第三步是實現產業化。(記者 肖春芳)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