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提示
今年以來,受全球經濟增速下滑、主要國家央行超預期加息,以及地緣政治沖突和能源危機等因素影響,國際國內市場消費不振,大宗商品降價壓力持續加大,石油和化工行業景氣指數震蕩走低。
2023年6月,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景氣指數較2022年6月下降2.06個百分點、較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降至94.75,暫處于偏冷區間。
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數據,今年上半年,108種大宗化工品中共有90種價格下跌,其中,碳酸鋰、煤焦油、焦炭、燒堿等化工品跌幅超30%;丁二烯、純堿、甲醇、異丁醛等化工品跌幅超過20%;丙烯、順酐、苯酚、ABS等30多種化工品跌幅超過10%。液體環氧樹脂的報價已從2021年11月的41000元/噸大幅降為13150元/噸。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1~5月,石油和化工行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為64101.2億元,同比下降4.7%;利潤總額為3379.5億元,同比下降46.7%。
超80%產品跌價、利潤降幅近50%,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在何方?7月20~21日,2023中國石油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在遼寧盤錦召開,與會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紛紛建言獻策。
本版文字由本報記者 程 強 雷 蕾 整理
加快轉型升級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大國博弈和區域動蕩進一步加劇,世界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全球石化產業鏈供應鏈重構挑戰與機遇并存。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副書記、副會長傅向升說,“十三五”以來,我國石化產業抓住全球經濟和石化產業迎來新景氣周期的機遇,總體規模、產業集中度、整體技術水平和布局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都得到持續提升和優化。
我國在大宗基礎化學品產能產量多年穩居世界首位的基礎上,2022年底煉油和乙烯產能都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尤其是主要石化產品的增量成為亞太和世界的主要貢獻者,多年來占世界化工市場份額穩定在40%以上。
同時要清醒地看到,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還面臨諸多挑戰。傅向升指出,我國在規模上已經是石化大國,但就技術水平和競爭力來看,還不是強國,還存在明顯的差距和短板,如原油對外依存度連續多年高于70%,創新能力不強的短板持續顯現,結構性矛盾突出尚未根本改變,尤其是受我國多煤缺油少氣資源稟賦的限制,石化產業煤化工占比高,實現“雙碳”目標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
就當前及今后兩年全球石化行業的發展形勢,道瓊斯咨詢有限公司執行總監、亞洲烯烴業務負責人陳偉明說,新增產能與需求增長之間的不平衡,意味著利潤下降,能源價格高企進一步打壓了石化市場,這一趨勢始于2022年夏季。目前的行業供需周期基本面表明,2023~2024年,盡管需求還在繼續增長,但全球石化行業將繼續出現供過于求的局面。
“今天中國的石化產業已經告別了產品短缺的時代,10年前我國成品油首次出現凈出口時,就標志著我國煉油行業開啟了轉型升級之路。今天石化產業的現狀及新時代新征程,對石化產業轉型升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傅向升說。
石化產業轉型升級,必須面向高端制造、戰略新興產業及航空航天和國防軍工所需,要加快傳統產業的產品高端化、精細化和差異化。同時,石化產業要加快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通過智能工廠、智慧化工園區的試點示范,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生產效率、企業競爭力和管理水平及本質安全水平。
產品高端化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化工園區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楊挺分析,過去30年,PPI(生產價格指數)共出現六輪同比負增長,過去五輪PPI負增長平均持續27個月,本輪PPI同比下跌已有9個月,疊合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周期預測,這輪產能出清會在2024年底。但從投資規律看,行業低景氣期正是轉型升級投資好時機。
煉油方面,我國2022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9.2億噸/年,但全年加工量為6.76億噸,煉油能力利用率73.5%。預計2025年,全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將達到9.8億噸/年。我國成品油消費量將在2027~2028年達到峰值,煉廠轉型增產化工原料成為必然發展趨勢。
乙烯方面,我國2022年總產能4751萬噸/年,比2017年翻了一番,占世界總產能的21.4%,產量約3905萬噸。預計2025年全國乙烯總產能約6600萬噸/年,產量為5800萬噸,缺口約1200萬噸。
芳烴方面,我國2022年PX產能已增為2015年的近3倍,產量2560萬噸,預計2025年產量4000萬噸,實現完全自給,將回歸石腦油+加工費的成本定價。
“石油材料化、‘減油增化’和以化為主的深度煉化一體化將是大的方向。”楊挺說。
近年來,我國民營聚酯龍頭企業掀起了一股“向上游延伸”的熱潮,紛紛投資建設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楊挺分析,世界上很少有國家既是聚酯大國,又是煉化大國。因為前者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后者屬于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一個國家很難同時具有這兩種比較優勢。而我國是超大型經濟體,完整覆蓋化工各個子行業,具備誕生聚酯全產業鏈巨頭的土壤。
目前,國內聚酯前10家企業產能集中度約65%,前3家龍頭企業產能集中度約40%;國內PTA(精對苯二甲酸)前10家企業產能集中度約85%,前6家龍頭企業產能集中度達70%以上,說明產能集中化是未來大趨勢,多領域產能結構的重構,將導致成本驅動下更大程度的產能集中。
聚乙烯方面,我國近年來產能快速增長,但高端專用料、茂金屬聚乙烯等品種仍在一定程度上依賴進口。預計2025年,我國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自給率將達到80%以上,市場進入充分競爭狀態;POE(聚烯烴彈性體)將實現國產化突破,自給率在10%左右;MPE(茂金屬聚乙烯)自給率也將大幅提升。
聚碳酸酯方面,盡管國內產能大幅增長,但國產料以板材、薄膜用中低端通用級產品為主,應用于醫療、電子電氣、汽車和光學等高端高附加值領域的聚碳酸酯仍需進口,預計隨著國內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高性能高品質產品2025年自給率將達到80%。
“雙碳”給新能源產業帶來重大機遇。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新能源生產國,2022年新能源行業市場規模達1.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8.2%,預計未來每年仍將保持10%以上的增速。我國生產的光伏組件、風力發電機、齒輪箱等關鍵零部件占全球市場份額70%,帶動不飽和樹脂、環氧樹脂、碳纖維、EVA、丁腈橡膠等相關化工新材料快速發展。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位居世界第一,2022年產量700萬輛,比上年增長9.5%,預計2025年將達到1200萬輛,2035年全產業鏈產值將達10萬億元,將進一步拉動磷酸鐵鋰、鎳鈷酸鋰、石墨、電解液溶劑、鈦酸鋰、添加劑、聚乙烯/聚丙烯隔膜等材料的發展。
電子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為高性價比、高性能電子化學品帶來發展機遇,如電子膠粘劑、光刻膠、導電材料、高純氣體、濕電子化學品等。預計到2025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自給率將達到70%,對應電子化學品市場價值約2800億元。
“很多化工新材料未必‘新’,只是我們技術沒有突破。技術上質的飛躍,必然帶動行業需求的快速發展。”楊挺舉例,己二腈是尼龍66的關鍵原料,約占尼龍66生產成本的65%,但早在1933年杜邦就實現工業化生產,2022年是我國己二腈國產化元年,預計2025年我國己二腈產能將達到115萬噸/年,自給率達90.6%,必將推動我國尼龍66產業鏈在未來10年進入快速發展期。
原料輕質化
乙烯、丙烯是化工產業鏈的核心環節,對下游產業鏈的成本有著決定性影響。全球烯烴主流工藝按原料分為石腦油裂解、煤制烯烴、輕烴裂解,輕烴裂解包括乙烷裂解、丙烷脫氫。
2007年后,美國頁巖革命生產了大量廉價的天然氣及伴生的乙烷和丙烷,輕烴裂解制烯烴因此成為全球趨勢。
陳偉明說,當前全球石化產業處于產能釋放周期,而新增產能主要來源于中國的裂解裝置和丙烷脫氫。
傅向升指出,要把握煉化行業原料輕質化的趨勢。如以輕質原油為原料的原油直接制化學品新技術,以及烯烴原料輕質化的丙烷脫氫制丙烯和乙烷裂解制乙烯,與傳統的石腦油裂解工藝相比,流程更短、成本更低,也更清潔,競爭優勢明顯。
數據顯示,乙烷裂解制乙烯,單噸生產碳排量為石腦油裂解的55%和煤制烯烴的10%,單噸生產能耗為石腦油裂解的63%和煤制烯烴的11%,單噸生產水耗為石腦油裂解的43%和煤制烯烴的8%。
煉化裝置“減油增化”是一大趨勢。“增化”就是盡量多產烯烴。國家產業政策要求到2025年新建煉化一體化裝置成品油產出率控制在40%以下。傅向升說,已投產的煉化一體化裝置,要充分用足用好副產的輕烴原料,也可以考慮補充少量石腦油或輕烴資源多產烯烴,強化下游延鏈、補鏈、強鏈。
目前我國乙烯自給率不足七成,乙烷裂解和煤制乙烯占比逐步提高。中國石油吉林化工工程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于春梅說,當前乙烯新技術有乙烷氧化脫氫、原油直接制化學品、乙醇制乙烯(生物質、煤)、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甲烷直接制乙烯、乙烷脫氫制乙烯、二氧化碳制乙烯等,原料輕質化趨勢明顯。
其中,原油直接制化學品技術具有流程短、投資少、能耗低、碳排放少的優勢;乙烷氧化脫氫技術反應條件溫和、工藝流程簡單、能耗低、乙烯選擇性高、投資少,乙烷催化脫氫副產醋酸、乙烷蒸汽裂解副產氫氣,可根據需要選擇工藝路線。
乙烷裂解和丙烷脫氫可副產6%~8%的氫氣,雜質相對較少,副產氫氣純度已經高達99.8%,通過變壓吸附后可以達到99.999%,滿足燃料電池用氫標準,有助于推動氫氣產業發展。此外,副產氫氣還可以與空分氮氣反應合成氨,與捕集的二氧化碳制備甲醇等。
煤/甲醇制烯烴是我國獨有的新路線,而丙烷脫氫制丙烯是產能增速較快的方向,其原料更清潔、碳排放低、能耗水耗低,產品收率高、質量好。隨著兩者產能不斷釋放,我國丙烯缺口逐年縮小,目前已近乎自給自足。
于春梅說,丙烯已從產品競爭走向產業鏈競爭,行業向規模化、一體化方向持續發展。氫氣的利用將成為丙烷脫氫制丙烯項目利潤關注點。
產業集群化
“產業集群化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臺階的必然選擇。”傅向升說,石化產業要在基地化、裝置大型化、煉化一體化和產業集群化上集中發力,突出產業鏈協同和產業集群培育,重點培育杭州灣、環渤海灣、泛大灣區、海西和能源金三角現代煤化工“五大世界級石化產業集群”。
截至目前,我國重點化工園區或以石油和化工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園區共有643家,其中國家級化工園區67家,石油和化學工業產值超1000億元的超大型園區20家。2022年石油和化工行業營業收入16.56萬億元,化工園區產值約為8.45萬億元,約占行業總產值的51%。預計到2025年,化工園區產值占行業總產值70%以上,目標為13.5萬億元,2022~2025年化工園區產值年均復合增長率需保持在16.9%以上。
“十四五”期間,化工園區將由規范化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躍升,圍繞化工園區產業提升創新、綠色化建設、智慧化建設、標準化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示范五項重點工程,著力打造“5個50”,即50家園區創新中心、50家“綠色化工園區”、50家“智慧化工園區”、50項高質量發展示范工程、50項化工園區管理與建設標準。
化工園區規范化建設將遵循“六個一體化”發展理念,即原料產品項目一體化、公用工程物流一體化、環境保護生態一體化、安全消防應急一體化、智能智慧數據一體化、管理服務科創一體化,用系統論的觀念來看待化工園區,用一體化的理論來統籌化工園區的管理建設。
楊挺說,通過建設一批世界頂級石化基地和化工園區,將全產業鏈成本壓縮到極致,將形成顯著的成本優勢。未來我國在工業化巔峰狀態下,有望實現全球最大的規模和最低的成本,最終在全產業鏈完成從跟隨者向領導者的轉變,并涌現出一批世界級化工企業和化工園區。
在環渤海灣石化產業集群中,盤錦遼濱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優勢明顯,是東北地區唯一進入2022中國化工園區30強的化工園區。預計到“十四五”末,遼濱經開區將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0億元,石化產業產值3000億元,煉化能力3000萬噸/年,乙烯產能265萬噸/年,對二甲苯產能200萬噸/年。
上海化學工業區是我國首個以石油化工為主的國家級開發區,是國務院規劃的國家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園區建成以乙烯為龍頭的循環經濟產業鏈、以化工新材料為主導的特色產業集群,產業關聯度超過80%,初步實現資源共享和原料產品互通的低碳生產模式,結合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網絡,進一步提升產品關聯度和資源利用效率,同時大幅降低碳排放。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