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鋰產業-新生態”國際高峰論壇在青海西寧舉行。來自國內外知名業內專家就如何推動鋰產業實現更高層次、可持續的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尤其在以“先進電池技術與鋰資源高效利用”為主題的圓桌會議上,專家們一致認為,考慮到廢舊動力電池若未得到妥善處理,勢必帶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所以,隨著分布式能源技術和資源回收技術的進步,動力電池的梯次利用和鋰資源回收將是個重大的發展機遇。
加大研發投入力度
動力電池作為電動汽車的核心部件,占全部乘用車生產成本的40%~60%,而動力電池的核心材料又是鋰,鋰產業是電動汽車產業的根基和命脈。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指出,動力電池行業前沿競爭的核心是技術競爭,要舍得在研發上投入,一旦實現突破,就能掌握競爭的主動權,獲取豐厚的收益。從中長期看,決定中國電動汽車發展的首要因素,不是急速擴大的生產能力投入,而是持續積累的技術突破,是越來越強的產品競爭力,能站住腳的不一定是今天產能規模最大的企業,而是技術水平最高、技術能力最強的那些公司。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王傳福表示,電動汽車目前主流還是鋰電池驅動,即使是燃料電池,也需要一塊鋰電池。所以,對鋰資源的需求量會很大。隨著電動汽車發展,鋰、鎂、銅等資源會變得較為緊缺。
青海作為鋰資源大省,鋰資源儲量占全國儲量的77.52%,位居全國首位。豐富的鋰資源使青海在電動汽車產業鏈上處于得天獨厚的優勢地位,如何將優勢地位發展成為優勢產業,一直是青海探尋的道路。記者了解到,目前,青海已將鋰資源產業列為5大新興產業之一,并提出鋰產業“千億計劃”,目標是在2020年形成集鋰資源開發、鋰電池材料生產、鋰電池組裝制造為一體的“千億元”規模的完整鋰產業鏈,助推我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
會上國內外企業代表和專家各抒己見,立足自身企業發展情況,共探鋰產業生態發展之路。圍繞鋰資源、電動汽車、先進電池技術與鋰資源高效利用等設計專題,深入研討前沿性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首席專家張永偉表示,以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電動汽車為主要技術路線的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從規模上看,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國際上認為以氫為主導的燃料電池電動汽車是未來的主攻方向,我國在研發上也在密切地跟進。
加強梯次利用與回收
隨著鋰資源需求日益增加,需求量和儲量之間的矛盾逐漸凸顯,廢舊電池的梯次利用和回收利用已經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重視。廢舊動力電池若未得到妥善處理,勢必帶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隨著分布式能源技術和資源回收技術的進步,如何有效進行動力電池的梯次利用和鋰資源回收成為我國動力電池技術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
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性能會隨著充電次數的增加而衰減,當電池容量衰減至額定容量的80%以下時,動力電池就不適于應用在電動汽車上,這意味著其在電動汽車上的使用壽命終止。如果直接將電池淘汰,必將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同時也會導致環境污染。
針對退役的動力電池,有兩種可行的處理方法。一種是直接作為工業廢品,進行報廢和拆解,提煉其中的原材料,實現原材料的循環利用。另一種方式則是考慮退役的動力電池,雖然已經不滿足汽車的使用條件,但仍然擁有一定的余能,其壽命并未完全終止,可以用在其他領域作為電能的載體使用,從而充分發揮其剩余價值。
中國電科院儲能與電工新技術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劉道坦認為,電動汽車動力電池梯次利用技術上總體可行。隨著動力電池技術進步和性能的提高,相關標準的逐步完善,都利于其梯次利用。而動力電池梯次利用的經濟性隨著儲能市場的發展及電池梯次利用規模化的應用,也逐漸顯現。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材料學科首席教授吳峰表示,預計到2020年,全球廢舊鋰電池的數量約為250億只。我國在這方面已經開始進行研究,通過檸檬酸處理進行動力學分析,開發出用抗壞血酸對廢舊電池重金屬離子的綠色浸提技術。
據了解,目前國內外對廢舊鋰離子電池的回收過程是:首先徹底放電,然后對電池進行拆解分離出正極、負極、電解液和隔膜等各組成部分,再對電極材料進行堿浸出、酸浸出、除雜后進行萃取以實現有價金屬的富集。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