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正在進入‘氫2.0’時代,氫能產業向‘泛氫’能源方向發展,綠氫及其衍生出的綠醇、綠氨,將成為海量離網綠電的最終歸宿。”7月26日在合肥舉辦的綠電綠氫創新產業政策和技術交流會上,生態環境部首席法律顧問別濤一席話引發全場對“電氫氨醇”耦合發展前景的思考和討論。
“氫能,特別是和風光等可再生能源耦合發展的綠色氫能,是未來最具潛力的可持續清潔低碳能源。”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常委、副會長孫偉善指出,推動綠氫產業及“電氫氨醇”相關產業的協同耦合發展,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舉措。
“電能和氫能的高品質能源特性決定了兩者將在能源革命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兩者協同互補可以實現更高效的能源利用。”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監事長潘躍龍表示,氫電協同發展有望破解新能源大規模發展后電力系統靈活調節、新能源消納以及能源安全保供問題。未來,電能和氫能應以更強的協同耦合關系存在,為構建新型能源體系作出更大貢獻。
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天府新能源研究院院長雷憲章認為,氫基能源可在源網荷儲四方面與電力系統深度融合,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方向。大型風光基地就地制氫,從而消納電網無法輸送的電能并完成氫能儲存或氫轉氨,既可通過高效率低排放的燃料電池并網發電,實現電力供應動態平衡;也可用于燃氣電站摻燒發電,大幅降低火電機組碳排放。
但與會專家也指出,“電氫氨醇”耦合仍面臨不少挑戰。孫偉善認為,從發展總量上看,全球氫能行業總體處于發展初期。受限于多方面因素,氫能尚未形成全產業鏈合力,發展程度仍然不高。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系統中心副主任劉堅認為,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氫能應用場景不夠豐富,綠氫成本偏高,技術裝備國產化水平仍需提高;綠氨、綠色甲醇產業也存在技術成熟度不高、技術經濟性不強等問題。
潘躍龍也表示,現階段,我國綠氫制備和應用成本相較于傳統能源依然偏高,產業創新能力、技術裝備水平也相對偏低,支撐產業發展的基礎性制度等方面仍需進一步探索。
會上,中國化學所屬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在“電氫氨醇”耦合方面的實踐經驗成為關注的焦點。“在氫能制備與儲存、氫能與石化產業耦合、‘綠氫’工程服務等領域,東華科技的布局已漸成體系,走出了一條可再生能源制氫與石化產業耦合的新路。”孫偉善以東華科技為例,對企業界在“電氫氨醇”耦合方面的探索給予高度評價,“從新能源賦能傳統甲醇綠色低碳發展,到高效的綠氫儲存和運輸技術,再到綠電與綠氫融合應用的創新模式,我們欣喜地看到行業眾多令人矚目的成果和突破。”
東華科技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立新表示,“十四五”期間,公司把新能源作為最重要的業務拓展方向,致力于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今年上半年,公司先后承接了涵蓋綠氫、綠氨、綠色甲醇及綠色航煤的30余個前期咨詢和設計項目,大力推進加壓生物質氣化中試工作,以實際行動推動綠電綠氫產業進程。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