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國家能源集團發布了100MWP光伏治沙儲能競價項目方案編制招標。
該項目所在的內蒙古地區是中國風電裝機量排名第一的省份。平價在即,考慮到項目收益,此前南下的“風光”開始班師回朝,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地亦因此迎來風電光伏大基地建設的2.0時代。
據《能源》雜志不完全統計,目前,三北地區大基地風電項目總規模接近30GW。在大規模風光建設造成電網脫網、風機停擺的前車之鑒下,此前被打入冷宮的“儲能”因其在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的優勢和其平抑新能源波動性的功能,重獲開發商青睞。
不過,與2018年電網側儲能的爆發性增長不一樣的是,此番儲能回溫的主要推力來源于新能源。
從今年1月江西省發布《江西省新能源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3年)》,正式提出推進儲能市場發展,支持風電、光伏發電要配建儲能之后,內蒙古、新疆、河南、湖南、安徽等省份先后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新能源配儲能的發展模式。
在各地政府的推動下,國家能源集團、華能、國電投等三北地區風電、光伏建設的主角掀起了新能源側儲能開發大潮。
儲能回溫
3月27日,內蒙古察右中旗人民政府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舉辦了光熱及儲能基地項目簽約儀式。
后者將在察哈爾右翼中旗庫倫蘇木規劃建設百萬千瓦級大規模光熱及儲能基地,總裝機規模100萬千瓦,總投資約250億元;先期擬投資50億元啟動20萬千瓦光熱及儲能示范項目建設。
前后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大唐集團,國家能源集團、京能集團等十余家新能源開發企業先后豪擲上億投資,在內蒙古建設風光儲一體化項目。
內蒙古并非唯一有意發展儲能的省份。
3月23日,國網湖南省電力有限公司發展部下發《關于做好儲能項目站址初選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通知顯示,經多方協調,已獲得28家企業承諾配套新能源項目總計建設388.6MW/777.2MWh儲能設備,與風電項目同步投產,配置比例為20%左右。
在政府力量推動和資本的熱捧下,儲能如同星星點點的小花,開在了新能源這顆大樹的旁邊。
新能源發電與儲能聯姻是業內公認較有發展前景的應用。風電和光伏的波動性和隨機性給傳統電力系統的電力平衡帶來不小的困難,大量的新能源接入電網后,需要火電調峰、燃氣機組、抽水蓄能電站或者儲能方式來進行調節。
而在火電去產能,傳統能源向清潔能源轉型的大趨勢下,儲能一度被認為是新能源的最佳良配。
但同時也伴隨著不小的爭議。三年前,時任龍源電力副總工陸一川曾撰文指出,“無論是化學儲能的各種電池形式,還是壓縮空氣儲能,成本至今居高不下,最樂觀的估計,存取一度電的過程,其成本不小于0.6元。能夠承受這樣一個成本的需求,現今市場機制條件下,即使不是沒有,也是極少量的。”
三年過去,儲能成本已經大幅下降。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的報告顯示,鋰離子電池儲能系統的平準化能源成本(LCOE)在2019年的基準價格已達到187美元/MWh,在成本上已經可以與燃煤發電設施或天然氣發電設施進行競爭,與2012年的成本相比下降了76%。持續放電時間4小時的儲能系統平準化能源成本(LCOE)在2020年第一季度已經進一步下降到為150美元/MWh。
盡管如此,儲能發展并未完全繞開“成本之問”。有業內人士分析,平價時代后,新能源項目本身經濟賬就很難算。即便在現階段有補貼的情況下,新能源配置儲能,其成本回收周期很可能會延長十年左右。
儲能行業能在政府的強力推行中撥云見日嗎?
迷霧重重
《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0》發布在即,這一紀錄著儲能行業成長軌跡的刊物至今已經連續發布九年。據其2019年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31.3GW,占全球市場總規模的17.3%。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計裝機規模最大,為29.99GW;電化學儲能的累計裝機規模位列第二,為1072.7MV,是2017年累計投運總規模的2.8倍,新增投運規模682.9MV,同比增長464.4%。
從應用分布上看,用戶側領域的累計裝機規模最大,為264兆瓦,所占比重達到約50%,產業格局初步形成;發電側和電網側領域分列第二、三位,所占比重分別為36%和14%。
2018年儲能行業的爆發性增長來源于電網側。當年,電網側儲能新增裝機比重更是首次超過用戶側,躍居第一位,占比達到42%。
當時,用戶側儲能在我國獲得大規模發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商業模式清晰,投資回收年限較短,一般小于8年。從盈利上看,通過峰谷價差方式,用戶側儲能項目在部分省份已經接近盈虧平衡點。
但這一輪增長并未持續太長的時間。進入2019年后,儲能行業迎來新考驗,不能計入輸配電成本之后,電網側儲能建設暫緩;兩輪降電價后,峰谷電價差不保,用戶側儲能投資回收期延長等。
一時間找不到新增長點的儲能再次陷入緩慢增長期。
在經歷了“尋求技術進步”、“培育商業模式”等拷問過后,儲能行業迎來穩步推行的第十個年頭。這一年,此前備受爭議的新能源側儲能,成了多地政府明文規定的官配。
新能源發電側許并非儲能唯一的歸宿,但越來越多的發電央企發布儲能招標,對于這個尚在商業化初期的行業而言,或許是一個不錯的信號。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