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2023年《財富》中國500強排行榜正式發布,囊括了上市和非上市企業。值得玩味的是,在這張榜單里,涉獵儲能業務的公司達到了146家,合計營收超過56萬億元,堪稱儲能資本圈低調而隱秘的“豪門玩家”。
「儲能嚴究院」經初步梳理,揭開了上述巨無霸企業在儲能軍備競賽的恢弘全貌,——大致有11支縱隊殺入儲能行業,主要實力玩家為電力/能源央國企、國資有色金屬煉化集團、風電光伏巨頭、鋰電上下游產業企業、動力電池巨頭、國有金融集團、省級投資集團、通訊基建巨頭、電氣裝備集團、家電巨頭、國有汽車集團等。
它們或通過投資持股,或親自下場參與儲能業務,成為儲能賽道最為強大的狩獵者群體。
在雙碳轉型、各地儲能產業鼓勵政策密集出臺的背景下,上述國資集團無疑是爭先恐后搶占儲能行業制高點的肱股之力。儲能行業的重資產與規模效應優勢,與國資企業的“國之重器”屬性和資源稟賦天然契合。
在這張榜單中,最為搶眼的是新能源企業,共計上榜24家,包括風電光伏領域12家、鋰電上下游產業鏈8家、動力電池6家,僅鋰電產業鏈就貢獻了14家,甚至超過了風電光伏行業。
500強凈利潤率Top 5中,三家鋰電池相關企業超群而立,分別為天齊鋰業、青海鹽湖工業和江西贛鋒鋰業集團,天齊鋰業的凈利潤率甚至高達59%。
儲能行業,毫無疑問已經成為500強企業中高增長與“現金牛”特征最顯著的板塊。
電力/能源央國企
國有能源集團是中國500強企業的基石,達到了41家之多,而涉足儲能業務的就有39家。
電力/能源央國企是儲能投資的主力,占比超過半壁江山。電力央國企包括五大六小發電集團、兩網、地方能源集團等。如果說國內儲能投資方只有兩種的話,那么就是電力央國企,以及其他。
儲能是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環節,也是能源投資領域最為吸睛的賽道,電力央國企手握資金、技術、項目等重要資源,紛紛下場排兵布陣,一方面自主發力儲能業務,另一方面與新興儲能科技公司合作,著力培育新的增長曲線,同時積極牽頭制定儲能領域各項政策與標準。
電力/能源央國企競相逐鹿儲能招標建設,形成了如火如荼的勢頭。2022年儲能招標規模排名前五位是華潤、國家電投、國家能源集團、大唐集團和中國能建,其招標能量分別為3.11GWh、3.02GWh、2.06GWh、1.88GWh、1.78GWh。排名前五中前四家均為發電集團,作為能源基建企業的中國能建也不斷加速儲能投資。
2022年,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旗下的中國電力國際發展有限公司儲能業務凈利潤為人民幣3422萬元,在電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領域均有布局。該公司與海博思創合資成立的新源智儲,成立不到一年,就躋身2022年全國儲能系統出貨量排行第九名。
除了電力央企之外,各大省屬能源集團,如深圳能源、永泰能源、冀中能源集團等,也都在加速新能源產業布局,全力推進儲能轉型發展,部署飛輪儲能、全釩液流電池等多種技術路徑。
國資煉化/金屬集團
國有金屬集團憑借56家上榜的強大陣容,成為500強上榜公司最多的行業,上榜公司收入總額高達9.97萬億元。
這些行業巨頭以資源優勢,不斷扼住儲能上下游關鍵金屬材料如正負極材料、銅箔等核心材料的喉嚨,攪動儲能行業風云,其中為公眾所熟知的有盛虹控股、青山控股、紫金礦業、正威國際、青海鹽湖、萬華化學等化工巨頭。
寧波金田銅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有色金屬加工業務,銅產品和稀土永磁材料,產品主要應用于新能源汽車、儲能電站、5G基站等高端領域。
萬華化學近日正加碼推進年產1萬噸六氟磷酸鋰項目,而六氟磷酸鋰為鋰離子電池最常用的電解質。
神火集團作為商丘市屬國有企業,不斷打造鋁板帶箔生產以及新型合金材料、高端儲能材料研發與加工等,搶占市場。
風電光伏巨頭
光伏產能過剩、風光儲一體化趨勢下,風電、光伏巨頭正在加速補齊儲能短板,打破木桶效應。光伏企業主要通過布局儲能系統集成、逆變器業務切入儲能賽道。
以陽光電源為例,作為逆變器全球第一,其很早就開始發力儲能集成系統。2022年陽光電源儲能系統全球發貨量7.7GWh,營業收入暴增超過200%。當年,陽光電源在儲能系統集成商中排名全球第一、國內第三,連續七年出貨量全國第一。目前,陽光電源已具備儲能電池PACK年產能20GWh,儲能系統年產能20GWh。
鋰電上下游產業鏈
鋰鹽正極、負極、電解液、銅箔等電池材料上游行業,以及鋰電回收等下游產業鏈,亦在儲能賽道大爆發的情勢下迎來迅速增長。
鋰電池巨頭
儲能“正規軍”軍團當屬鋰電行業頭部玩家,2022年營收、利潤雙雙大漲。
尤以儲能雙子星比亞迪、寧德時代同比營收暴漲,占據了榜單風暴眼中心,成為了儲能需求旺盛紅利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寧德時代2022年營收達到3285.94億元,較上年增長152.07%。其中儲能業務449.80億元,同比增長230%,占營收之比提升至13.7%。比亞迪營收達到4240.61億元,增長96.20%,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高達445.86%,達到166.22億元。
高端科工、電氣裝備集團
高端科工、電氣裝備集團也是一支開掘儲能領域的重要力量。鴻海精密、華為投資、中國中車、三一重工、特變電工、正泰電器、中天科技等都在儲能行業創造了不俗的業績。
即便看似與儲能關聯不大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竟然早在2020年就與山東精工共同投資建設了中國航天科工新能源產業園項目,總投資56億元,可年產10GWh鋰電池。旗下六院11所源動力公司還將參與年產1.5萬噸高精度儲能用超薄電子銅箔項目建設,2022年鋰電銅箔裝備新簽合同逾11億元,再創新高。
跨界玩家
在跨界玩家中,家電巨頭身影頻現。美的、小米集團、海爾智家、TCL科技集團、格力電器、海信集團、創維集團、康佳集團、長虹電器等都渴望從這條炙手可熱的賽道中分得一杯羹。
從時間線來看,這些跨界玩家都早早布局,出手果斷。2021年8月底,格力電器成功收購銀隆新能源,進入新能源商用車領域,大力發展新能源、儲能等協同業務。兩個月后該公司更名為格力鈦新能源。
2021年,康佳擬收購江蘇海四達電源,后者為新能源儲能電池、動力電池以及電源管理系統研發公司。
2022年,小米通過發布米家戶外電源,正式進入移動儲能市場,并先后投資了上海安酷創新、浙江富特科技、上海快卜、埃特斯新能源、誠捷智能等鋰電制造裝備相關公司。
除了家電,互聯網巨頭也對儲能虎視眈眈。2022年8月,美團投資欣旺達;2022年12月,順豐控股旗下公司參投5億元規模基金,主要投向儲能、氫能、光伏等低碳行業未上市企業。
復星則自2018年以來開始深耕新能源全產業鏈,持續看好鋰電產業板塊,從新能源汽車、電池到電池材料,出手投資了天津捷威動力、萬盛股份等,還與長城汽車旗下蜂巢能源攜手組建江蘇威蜂動力工業,生產三元鋰離子軟包動力電池。
汽車集團
儲能作為汽車強相關領域,也是車企扣動扳機、炮火重度交織的標的。
汽車企業重點布局的領域為電池生產:如東風集團與欣旺達汽車電池設立合資公司,主要研發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的電芯和模組;小鵬汽車投資50億元,親自造電池。
廣汽集團將“鋰礦、基礎鋰電原材料、儲能”等縱向一體化新能源產業鏈布局納入2023年經營目標,此前,廣汽于2022年成立了因湃電池,為廣州市最大的動力電池+儲能電池項目。
除此之外,汽車公司還偏好成立儲能技術服務公司。如2023年4月,江淮汽車與三峽集團旗下企業聯合成立安徽長投青峽新能源,經營范圍包含太陽能發電技術服務、儲能技術服務、新興能源技術研發、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等;同月,理想汽車也在鶴壁成立能源服務公司,經營范圍含儲能技術服務。
國有金融集團
國有金融集團對儲能的重磅出手,當屬今年早些時候,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接連與海辰儲能簽訂授信合作協議,合計規模數百億元。
而早在2015年,招商局集團就意欲將新能源業務培育為第四大支柱,地位與金融、交通運輸和房地產三大主業相當。
中國人壽保險也在新能源行業長袖善舞,2021年,其通過國壽科創基金投資中航鋰電。2022年,中國人壽保險出資20.53億元戰略增資中核匯能有限公司,助力中核匯能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發電項目的開發建設等。
省級投資集團
以地方政府為實控人的各大省級投資集團也在不斷大手筆投資儲能,這份名單正在日益變長:廈門建發集團、四川蜀道投資、深投控、廣州工業投資控股集團、云南投資控股、浙江建投。
在各地政府加快打造儲能產業集群的思路下,省級投資集團的投資邏輯并不難理解。
最近,廣東方面傳出重磅消息。6月16日,廣州工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發展集團等聯合設立廣州儲能集團有限公司,試圖搶抓儲能產業大發展機遇,打造廣東省“制造業當家”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廣州儲能集團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高達20億,廣州工業投資持股比例15%。
廣西投資集團也在廣西建設國家綜合能源基地建設方面力爭上游,成為廣西首家獲得海上風電項目開發權的本土企業。
四川蜀道旗下清潔能源集團成立于2022年3月,注冊資本金30億元,是蜀道集團構建“交通+能源”產業生態的戰略實施主體,大力發展集中式風光、高速公路分布式光儲、儲能、水電(含抽水蓄能)、電力工程建設、購售電、綜合能源服務等業務。
通訊基建巨頭
三大通訊巨頭本身是通信基站用儲能鋰電池的重要客戶,同時也在不斷發力布局儲能業務。
2019年,中國鐵塔注冊成立鐵塔能源,注冊資金為50億,主要經營電池、光伏、風電、充電樁、能源產品、能源系統等相關業務。中國鐵塔擁有近200個基站,且有意規劃用戶側儲能,利用分時電價政策進行削峰填谷,配置儲能系統,向客戶提供新能源系統集成或售電服務。
2022年,中國移動與寧德時代達成戰略合作,將在零碳數據中心、分布式儲能等領域合作。
毫無疑問,儲能賽道的豪門盛宴,仍將繼續。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