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陳宜峰教授課題組在《自然•化學》上發表了研究文章,在線報道了課題組非張力飽和環胺的多樣化環擴張反應的研究新進展。
多樣性導向合成(Diversity-Oriented Synthesis,DOS)的核心目標是通過簡單的起始原料構建出復雜且多樣化的有機化合物,這一理念在合成化學中具有重要意義。飽和環胺是天然產物和生物活性化合物中廣泛存在的結構基元。圍繞含氮雜環的多樣性合成,開發新型的方法學一直是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領域的重要研究目標。與傳統的從頭合成含氮雜環方法相比,直接利用現存數量龐大的飽和含氮雜環分子庫,通過骨架編輯快速生成具有不同環尺寸的多樣化類似物,可以顯著提升結構-活性關系的研究效率。近年來,基于飽和環胺的α-官能化、遠端直接官能化反應已被廣泛報道,但對其直接骨架編輯面臨著巨大挑戰。盡管近期一些研究報道了飽和環胺的開環、氮原子消除、縮環反應等,這些轉化的目標產物通常不再包含氮雜環結構。因此,將飽和環胺轉化為擴環后的含氮雜環,同時保持其原有功能性,依然是一項長期存在的挑戰。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高張力的氮雜環丙烷或氮雜環丁烷進行環加成反應。而現有的分子間擴環方法則主要針對非飽和碳-碳鍵或碳-雜原子鍵,例如經典的Baeyer-Villiger氧化、Beckmann重排、Buchner反應、卡賓或卡拜插入等。然而,將易獲得的五元或六元飽和環胺直接擴環為結構多樣化的類似物仍然面臨諸多挑戰。近日,陳宜峰課題組開發了將甘氨酸衍生物作為兩個碳合成子直接插入五元或六元飽和環胺的方法,利用借氫策略,實現了串聯釕催化C-C鍵形成、逆-氮雜邁克爾加成和內酰胺化過程,構建出七元內酰胺類衍生物,實現了形式上的[5+2]反應。進一步對產物進行衍生化,可以在脂肪環上模塊化插入碳一或碳二單元,最終將一個氮雜環轉化為多達五種不同的氮雜環。該技術為現有候選藥物的多樣化合成提供了一個前景廣闊的平臺。
該工作主要由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吳利城博士和博士研究生夏含玉完成,通訊作者為陳宜峰教授,并得到了曲景平教授的悉心指導。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展示國家石油化工產業形象,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