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國家能源局發布《中國氫能發展報告(2025)》,強調今年是推動中國氫能產業邁過經濟性拐點、轉向規模化發展的關鍵一年,將持續推動氫能產業政策接續發力。面對國際氫能產業發展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以及國內提升氫能應用經濟性、提高關鍵技術裝備水平、完善政策支撐體系等挑戰,中國將進一步強化氫能政策頂層設計和整體統籌。
《報告》中提出,將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深遠海、沙戈荒等可再生能源制氫場景,引導煤化工與可再生能源發電制氫耦合創新發展,積極推進清潔低碳氫在冶金、合成氨、合成甲醇、煉化等行業實現規模化應用,推動跨區域交通場景氫能應用,并依托重點項目加大對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科技成果應用力度。
“將氫能作為未來能源重要組成部分進行部署,明確主要發展任務以及相應支持舉措。”國家能源局還表示,將積極推動研究新能源發電就近消納價格機制,緊密結合新型能源體系建設,逐步推動氫能項目參與電力市場、支撐電力系統調節能力提升。加強跨區域產業發展協同聯動,推動各地明確氫能發展協調機制,完善產業發展配套措施,建立健全氫能項目管理流程規范,因地制宜、積極有序布局氫能產業。
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超3650萬噸氫氣產量中,三北地區占比超50%,內蒙古、山西、陜西、寧夏等地區氫氣產量均排名靠前。截至2024年底,全國各地累計規劃建設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項目超600個,其中,已建在建項目超150個,已建成產能約12.5萬噸/年,主要分布在西北和華北地區,合計占全國已建成產能近90%。同時,一批典型示范項目建成落地,發揮了較好的示范作用。新疆庫車建成2萬噸/年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寧夏寧東碳減排示范區可再生氫順利并入煤制合成氨裝置,逐步貫通可再生氫制取-儲運-利用全流程,實現氫能多場景耦合應用。
但徐繼林坦言,整體來看,全球氫能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與傳統能源和風光等新能源相比:一是項目經濟性仍有差距。規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規劃數量快速增長,但相關技術工藝和建設運營水平較傳統技術路線仍有不足,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落地實施和多元化場景探索較為緩慢。二是技術成熟度存在短板。氫能部分技術和場景離商業化推廣應用還有差距,對產業突破經濟性瓶頸仍有掣肘。三是標準規范需進一步完善。氫能相關標準在與配套政策協同、與產業發展同步、落地應用推廣和國際化等方面還需進一步提升。
對此,國家能源局將重點開展以下工作:一是加大政策供給,在“十五五”能源相關規劃中加強規劃引領,推動氫能項目和產業科學布局,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協調發展。二是加快科技創新,加強對能源科技創新平臺、科技攻關、集成應用示范等方面支持力度,推動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三是優化項目管理,推動各地建立健全氫能項目管理制度,持續完善氫能標準和認證體系,推動氫能產業規范發展。四是深化國際合作,統籌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一帶一路”、APEC、金磚機制等合作框架下推動氫能產業開放發展。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展示國家石油化工產業形象,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