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工報訊(特約記者 張勤業) 8月15日來自國家稅務總局的消息稱,國家稅務總局聯合財政部于近日下發了《關于調整工業鹽和食用鹽增值稅稅率的通知》,自2007年9月1日起,主體化學成分為氯化鈉的工業鹽和食用鹽,包括海鹽、井礦鹽和湖鹽的適用增值稅稅率由17%統一調整為13%。這一調整不僅緩解了制鹽業的經營困局,更為以鹽為原料的兩堿行業帶來極大利。
據了解,目前鹽產品的增值稅稅率統一為17%。據粗略計算,此次調整鹽產品增值稅率,可使鹽行業利潤增加6億元,加上今年2月份鹽業資源稅稅額標準的調整,鹽行業新增利潤近10億元。
兩堿行業是用鹽大戶。在原鹽的消費結構中,兩堿工業用鹽約占80%左右。中國鹽業協會統計快報顯示,2007年1~6月,鹽的消費量為3402萬噸,同比增長26%。其中兩堿工業用鹽2710萬噸,同比增長30%,占79.7%。據中國氯堿工業協會和中國純堿工業協會的預測,2007年純堿、燒堿新增產能在200萬噸,需消耗原鹽270萬噸。工業鹽增值稅稅率下調后,僅此一項,兩堿行業就可增效1296萬元。
山東海化集團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鹽化工企業。該集團每年生產原鹽200萬噸,一年生產兩堿要消耗原鹽350萬噸左右。該企業按現在的原鹽價格估算,調稅后海鹽每噸下降4.8元,那么200萬噸原鹽企業可增效960萬元。同時,企業的“兩堿”產品因降稅將獲利840萬元左右。
但業內人士提醒,兩堿行業不能過于樂觀,盲目擴產。一方面,兩堿產品屬“兩高一資”產品,國家已出臺各種措施嚴控兩堿新增產能;另一方面,原鹽供應受天氣及市場因素影響大。根據發改委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受上半年降雨因素影響,占全國產量近50%的北方海鹽區高級鹵水普遍受損,海鹽減產已成定局。進入7月份,山東、河北地區噸鹽出廠價率先提高20~25元。這勢必影響到兩堿行業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