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科學家的命運,通常跟自己祖國的命運息息相聯。因為,對祖國和人民的愛、對真理的追求,總會成為他創造奇跡的最大動力——題記 青山隱隱,夕陽正濃。
這是一個世紀老人的樸素襟懷,這是一位科學家的不悔追求,這是一名共產黨員的英雄本色。
百年滄桑,幾多浮沉。 他和祖國一起走過了20世紀幾乎全部的歷程,昂首挺立時代潮頭。 新中國的石油化工技術史上,深深鐫刻著一個大寫的名字——侯祥麟。這位我國石化技術的開拓者之一、煉油技術的奠基人,把自己的滿腔忠誠和聰明才智,毫無保留地貢獻給了哺育他的偉大國家和民族,一生不變。
重 托 總理點題,老掛帥出征
2003年5月25日,星期天。 91歲的侯祥麟早早起來,等待一位特殊的客人。溫家寶總理輕車簡從,來探望這位功勛卓著的老科學家。 這是溫總理第二次登門拜訪了。望著侯祥麟仍像5年前那樣思路清晰、精神飽滿,總理笑了。 總理登門,還另有深意。 2003年,國家將啟動“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此舉事關中國油氣資源的未來發展。 這是一項“盤家底”的活,難度可想而知。 誰來主持?總理第一個想到了侯祥麟。 “您在科技界德高望重,具有公認的權威影響,我十分希望您能夠參加這項工作。”拉著侯祥麟的手,溫總理說:“但考慮到您已年逾九十高齡,我又于心不忍。” 溫總理的話,讓侯祥麟如沐春風,深為感奮,思緒不由地劃向了46年前……1957年,侯祥麟參與了周總理親自主持的《1956年—1967年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的制訂,那可是新中國科技事業奠基性工程。作為其中石油項目的完成者之一,侯祥麟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46年彈指一揮。雄關漫道,今又從頭——歷史的重任再次降臨。 望著溫總理殷切的眼神,侯祥麟鄭重地點了點頭。 老夫聊發少年狂,不待揚鞭自奮蹄。第二天,侯祥麟便出席了溫總理召集的國務院辦公會議——戰略研究正式啟動。 在有關部委和石油化工企業的大力支持下,侯祥麟等30位院士、86名學者,組成7個專題組,開始搞可行性研究。歷經一年多時間的艱苦調研,他們科學分析了我國和世界油氣資源的現狀及供需發展趨勢,提出了我國油氣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指導原則、戰略措施和政策建議,為中央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溫家寶總理指出,“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課題組便形成了內容豐富的科研成果,參與研究的科學家付出了大量心血。這次研究集中和反映了科學家、政府部門和企業的意見。這種集成研究方式是一個創舉,是科學民主決策方法的一種新的嘗試,也是我國科研體制改革的一次重要的實踐。” 總理的肯定讓課題組全體成員群情振奮,可有誰能體會到此時侯祥麟內心深處的痛楚? 2004年4月,侯祥麟的老伴不幸身染重疾,病情急轉而下。6月25日,已處彌留之際。 當天上午,溫家寶總理在中南海召集國務院辦公會議,聽取課題組的匯報。作為課題負責人,侯祥麟將要做重點發言,他怎能不去? 會上,溫總理側身傾聽,把親切的目光投向這位慈祥的老人。 侯祥麟抖摟精神,字斟句酌,從前瞻性、戰略性的高度,客觀分析了我國油氣可持續發展的歷史、現狀和未來。15分鐘的發言,贏得了溫總理和與會者的高度贊揚。 一副瘦弱的身軀,竟能支撐起一個大國的戰略! 然而,等侯祥麟開完會趕到醫院時,妻子已深度昏迷,不能開口。當天下午,與他共同工作、生活了近半個世紀的老伴“走”了,給這位92歲的老人留下了終身的遺憾。 可沒過多久,侯祥麟又緊急將課題組成員召集來。“課題組只研究到2020年,而我國油氣資源供應最困難的時候應該是2020年到2040年之間,我們要考慮到2050年該怎么辦?……” 屋里的空氣一瞬間凝固起來,在場的人全都驚呆了。 “一個九十高齡的老人,在這么短時間內從失去至親的巨痛中走出來,思考祖國的未來,這是何等的意志和勇氣?”課題組成員、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趙文智感慨萬千。 如今,每天上午9時,北京六鋪坑的中石油大樓前,總會駛來一輛黑色轎車。從車上下來的老人清瘦矍鑠,步伐穩健,熱情地與周圍的人打招呼…… 當別的老人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之時,身兼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公司高級顧問的侯祥麟仍照常上班,“我這個顧問,是既顧又問。” “您老干嗎不在家好好享清福呀?”關心他的人沒少勸。 “作為一個人,一個共產黨員,總要做點事吧!”這個有著67年黨齡的老黨員總這么回答。 豈止是“做點事”?侯祥麟做的事,從來都是大手筆! “科學家的真正快樂在于創新與奉獻。”侯祥麟常說,“一個工作搞成功了,我當然很高興。但它對祖國、對人類有沒有貢獻?這更重要。如果有,我就更高興了。” 一生襟報,唯此為大。 “能夠見證歷史,并以個人微薄的力量參與其中,是我的幸運。”侯祥麟淡淡地說。
追 夢 胸懷理想,留學美國
“我這輩子最高興的事,莫過于日本投降。”93歲的侯祥麟精神飽滿,憶及60年前那場偉大的勝利,依舊心潮起伏。 出生辛亥,啟蒙“五四”,求學戰亂……從他睜眼開始打量這個陌生的世界起,苦難便從未間斷。幼年的侯祥麟,眼里充滿了灰色。 殘酷的現實讓他漸漸明白一個道理:國弱人欺狼口羊!列強的野蠻侵略、殘暴壓迫,培養了他的抗爭精神和愛國情愫;社會的不公、民眾的苦難,激發起他尋找真理的執著熱情。造化神奇。一堂化學課,竟會改變侯祥麟的一生。 “原子核中蘊藏著極大能量,如能釋放出來將會產生巨大威力。”中學老師的話讓他異常興奮,終日暢想著將來去搞原子能研究,狠狠打擊帝國主義。 “一時的幻想,卻讓我迷上了化學,并終生以此為業。”70多年前的機緣巧合,使侯祥麟從此踏上科學救國的道路。 “九•一八”事變,讓苦讀于燕京大學化學系的侯祥麟再也靜坐不住。國家存亡、民族大義,深深敲打著一顆年輕的心:國難不赴,枉為丈夫! 奔走街頭散發傳單,山海關前慰問將士……在抗日救亡的滾滾洪流中,侯祥麟像一朵翻騰的浪花,激涌向前。 然而,國民政府的一再退讓,讓侯祥麟徹底失望。中國的出路在哪里?侯祥麟苦苦思索。 艾思奇的《大眾哲學》、蘇聯的《政治經濟學》、英文版的《資本論》……大學四年,除了修研專業,侯祥麟不斷從進步書刊中汲獲養分,如饑似渴。 “當時,我心悅誠服地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并終生信仰,不曾動搖。”多年以后,侯祥麟仍慶幸及時找到了人生的“領航燈”。 一位江西籍同學關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描述,讓侯祥麟激動不已;而外國雜志中有關紅軍北上抗日的消息,更讓他對共產黨人由衷敬佩——他似乎看到了中國未來的一絲曙光。 “七七事變”,上海淪陷。對照時局,侯祥麟越來越感到,“時下之中國,更需要來一次劇烈的社會意義的‘化學反應’,而反應的‘催化劑’就是馬列主義。” 輾轉長沙,侯祥麟作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1938年4月,侯祥麟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紅色”便成為他世紀人生的厚重底色。 離桃源,經瀘州,走納溪——侯祥麟一路跋涉大西南。為便于工作,組織兩次安排他加入國民黨做地下工作,侯祥麟欣然應允。 時逢戰亂,沿海遭日軍封鎖,中國軍隊汽油奇缺,情勢萬分危急。侯祥麟急國之所急,毅然投入油品研制的大軍。 無油可煉,他就從菜籽油里煉制柴油,用煤干餾制取人造石油;燃料不足,他便設計出精餾塔,從白酒中提煉酒精…… 一滴汽油一滴血,一腔熱血一腔愛。 抗戰勝利前夕,黨中央高瞻遠矚,擬派遣一批技術干部赴海外深造,為建設新中國積極準備。 組織的需要便是行動的指南。1945年,侯祥麟遠渡重洋,負笈美國,而一同他帶到異邦的,還有艱巨的紅色使命。 碩士畢業、攻讀博士,籌辦讀書會、建進步社團,侯祥麟的留學生活不但學業激進,而且社會工作成效斐然:宣傳解放戰爭勝利,介紹中共建國方略,爭取旅美學人支持,動員回國投身建設……侯祥麟發起成立的“留美科協”很快在美國30多個城市建立分會,800多名會員中先后有300多人回國,且大數成為各學科的開拓者、帶頭人。 “他是我們的引路人。”當年受侯祥麟感召回國的中科院院士陳能寬,如今也已年入耄耋,“‘留美科協’為新中國的科技發展先立一功!” 雖身處異鄉,但那顆火熱的心卻無時無刻不牽掛著祖國。舍棄優越的工作條件,謝絕上司的好心挽留,1950年5月,38歲的侯祥麟啟程回國,而此時距離他離開故土時已5載有余。 爭 氣 煉油英雄,功澤“神舟” 石油,工業的“血液”。解放之初,百廢待興,百業待舉。 環視國內,僅有的玉門等幾個小油礦,年產石油只十幾萬噸之微。 放眼國際,西方的禁運,使國內油品缺口極大,航空油品完全依賴蘇聯,導彈、原子彈等國防高科技項目的專用油品更是一片空白。 身為主抓煉油科技工作的“舵手”,侯祥麟焦慮萬分,恨不得把自己血管里滾燙的鮮血變成石油,輸給“貧血”的祖國母親。 眾多難題,錯綜復雜。最亟需解決的,當數航空煤油的國產化。 當時,中國飛機所用航空煤油一直靠進口。石油部曾組織試產,但飛機試飛時均出現發動機火焰筒嚴重燒蝕現象。 行內人都知道,火焰筒燒蝕意味著什么。“燒蝕嚴重,將會使火焰筒爆裂,導致機毀人亡。”侯祥麟很清楚這一點。 屋漏偏逢連陰雨。隨著中蘇關系惡化,航空煤油進口銳減,全國性“油荒”蔓延,中國飛機即將面臨飛不起來的危急局面。 黨中央對此高度關切。 “搞不出航空煤油,我們過天安門都得低著頭??!”時任石油部部長的余秋里終日眉頭緊鎖。 “再不把航空煤油搞出來,我就把你研究院的牌子倒過來掛!”余秋里給石油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侯祥麟下了死命令。 軍令如山。 架機器,測數據,作對比,侯祥麟親領6個研究室的科技精英日夜苦干。 試驗、失敗,再試驗、再失敗……無數次挫折、失敗,無數次分析、總結。 是油料有問題,還是火焰筒質量不過關? 用蘇制火焰筒作試驗,結果亦然;請蘇聯軍工研究所做樣品試驗,仍無濟于事。 攻關,似乎陷入了怪圈,迷失方向,無法自拔。 “沒準是油料的成分太純凈了?”一個大膽的逆向思維猛然滑過,讓侯祥麟等人靈感突現,“不妨加點‘雜質’試試!” 奇跡出現了:燃燒后火焰筒內壁不再出現燒蝕留下的坑坑點點。薄薄的“窗戶紙”一經捅破——天塹變通途! 隨著“33號添加劑”的加入,合格的國產航空煤油終于成功“分娩”。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959年,為確保原子彈、導彈和新型噴氣飛機的研制成功,多種特殊潤滑油的研制任務,再一次橫亙在侯祥麟面前。這不是一項普通的課題。高溫安定性、低溫流動性,耐高真空、高轉速、強氧化……一系列超高性能指標要求,聽聽都犯暈。 資料貧乏,技術薄弱,設備短缺。 “你們的煉油是‘小茶壺’,搞不出什么名堂!”外國專家的嘲諷更讓侯祥麟倍感侮辱。 “我就不信搞不出中國自己的‘爭氣油’!” 三年自然災害,讓科研人員個個面黃肌瘦。即便如此,侯祥麟照舊帶領大家,建廠房、查資料、剖樣品,平地起家。 這是一場無煙的戰斗。有人牙齒脫落,有人腳趾燒斷,更多人白血球驟減…… 顧不上化學中毒,顧不上爆炸危險,侯祥麟團隊攻堅克難,闖過了一個個技術難關:高精尖特種潤滑油品全部試制成功,一舉滿足了中國航空、航天、核工業發展的特殊需要,而時間僅僅過了一年。 雖然,在中國“兩彈一星”輝煌的元勛簿上,人們無法找到像侯祥麟這樣石油科技專家的名字,但共和國永遠不會忘記,在英武的“戰鷹”展翅翱翔時,在羅布泊上空升起的第一朵蘑菇云里,在第一顆導彈發射成功的呼嘯聲中,在遨游太空的人造衛星之上,無不凝結著侯祥麟與戰友們的點點心血。 如今,侯祥麟等老一輩專家培養的技術骨干,已將新一代特種潤滑油產品應用到“神舟”五號和即將升空的“神舟”六號飛船上——為祖國再立新功! 全球第5大石油生產國,煉油加工能力世界第二,煉油工業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一串串炫目的數字后面,浸透了多少像侯祥麟這樣的科學家的血和汗! 一部新中國石油科技事業的成長史,就是一部以侯祥麟為杰出代表的一代科技工作者自強不息的奮爭史。 “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在地獄的入口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這里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里任何怯懦都無濟于事!’” 一百多年前,馬克思發出了這個振聾發聵的經典判斷。一百多年后,新中國的煉油技術奠基人侯祥麟,為其作出了生動的注解。 創新之志 “五朵金花”迎風怒放,新“四朵金花”嬌嬈盛開 2005年6月3日,“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院士座談會在莊嚴的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希望大家自覺肩負起引領科技創新的重任……”耳畔回響著總書記的殷殷囑托,這位九旬老人的心里,激起了陣陣漣漪…… 科學家的使命在于探索未知。從步入科學殿堂的那一天起,“創新”二字便牢牢地定格為侯祥麟的職業信條。 “五朵金花”迎風怒放,就是侯祥麟豐厚創造力的表征。 “新技術,深加工”——為免受制于人,上個世紀60年代,中國的煉油政策導向,是要“吃光榨盡”;“三年過關,五年立足國內”——石油部提出的目標催人奮進。 應此背景,1962年秋,煉油工業的各路“英豪”齊聚北京香山,共商自主創新煉油新工藝、新技術之大計。 “香山會議”最終確立了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5大工藝技術為主攻方向,并諧電影《五朵金花》中美麗的白族姑娘之音,取名煉油工業的“五朵金花”。 石化科學研究院義不容辭,擔綱“主攻”。 “五朵金花”關乎全局,上下關注,能否綻放,時任副院長的侯祥麟壓力重重。 “大到科研方向、方案制訂,小到試驗環節、材料準備,侯祥麟無不親自過問。”當年參與攻堅的中科院院士閔恩澤記憶猶新。 然而,“種花”之路絕非坦途。 “五朵金花”之一的催化重整工藝,在石化工業中舉足輕重。但由于需要金屬鉑作催化劑配料,讓科研人員犯了大難。 要知道,鉑比金子還貴重,中國無鉑,全靠進口。有人認為這么搞不合算,不符國情。 誰料,平素和氣的侯祥麟這一次竟力排眾議,堅持用鉑。事實證明,正是這一堅持,催化重整技術才喜獲突破,榮升“金花”。 一朵,兩朵……“五朵金花”在短時間內一一綻放,開花結果: ——到1965年底,“五朵金花”使10年規劃原定于1972年完成的任務大為提前,讓中國本十分落后的煉油工業技術很快接近了當時的世界水平。 ——到1965年底,我國石油產品品種達494種,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等4大類產品產量達617萬噸,自給率100%,中國人用“洋油”的歷史從此一去不返。 國家級成果獎、全國科學大會獎……“五朵金花”,朵朵艷麗,而哪一朵不飽浸“花農”侯祥麟的汗水? 隨后,在侯祥麟的辛勤“澆灌”下,繼“五朵金花”之后,“催化裂解”、“乙烯裂解爐”等4項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技術又橫空出世,被譽為80年代新的“四朵金花”。 除了“種花”,實現國產化也是侯祥麟幾十年如一日的不懈追求。 事實上,對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成套設備,侯祥麟一直舉雙手贊成,即便身處“文革”,他也頂壓支持。 但引進決非照搬照抄,侯祥麟看重的是“拿來主義”。 “那種你掏錢、人家給整套裝置的‘交鑰匙’工程,是落后的做法。”侯祥麟始終強調,“中國有一定基礎,決不能滿足于‘拿鑰匙’!”在他看來,科研創新和技術進步,是石化工業發展的首要。 侯祥麟的“國產化戰役”打得如火如荼: ——“催化裂解”技術出爐,讓世界科技界和石化工業界為之一振,國際權威石油化學家預言:這將為世界石化工業開辟一條新路。果然,這個在國內拿下多項大獎的新技術,很快在美、日和歐洲等國獲得專利,并作為中國首套石化工業成套技術出口到泰國,完成了我國重大煉油工藝技術出口零的突破。 ——加氫裂化、這項被國外大公司長期壟斷的重要煉油技術,實現國內自主研發,第一套該技術裝置于1994年建成投產。…… 科學要求創新,而創新源自聯想。 “下圍棋時,你擱個子兒,好像沒什么用,但后來就用上了,靠它贏了。”工作中,侯祥麟提倡要有意識地下幾步“閑棋”,他稱之為異想天開。 “異想不一定能天開,但沒有異想,肯定開不了天。”多年實踐,侯祥麟自有一套創新之道:“暫時付出點代價,沒準兒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