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和專門機構確保體系科學
197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能源政策和儲備法》,授權能源部建設和管理戰略石油儲備系統,并明確了儲備的目標、管理和運行機制。美國從1976年開始建立石油儲備,整個建立過程耗時近10年。美國動用石油儲備必須符合《能源政策和儲備法》所設定的3種可能出現的情況,并且必須由總統簽字。石油儲備的日常管理則由能源部專設的辦公室負責。20世紀50年代,日本的有關法律規定了企業的石油儲備義務。1974年日本加入國際能源機構,建立了政府石油儲備。日本通產省是石油儲備的管理機構。管理方式是分為通產省資源能源廳、國家石油公司、核心石油公司、國家儲備公司等四級管理。
“9·11”事件后,韓國專門成立一個特別小組重新審定戰略石油儲備政策。韓國國家石油儲備保持在相當于75天消費量的水平。
動員多方力量建立多層次戰略儲備
美國的石油儲備分為兩個層次:政府戰略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由于進口依賴度相當高,美國對石油儲備倍加重視,并主要著眼于政府直接掌握的“戰略石油儲備”,美國政府戰略石油儲備規模居世界首位。目前,全美國的石油儲備相當于150天進口量,政府儲備為53天進口量,僅占1/3,企業石油儲備遠遠超過政府儲備。這兩個體系相對獨立,企業儲備完全市場化運作。日本、德國和法國的石油儲備體系則采用三個層次:政府儲備、法定企業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法定企業儲備是法律規定的企業儲備任務,政府對法定儲備進行不同程度的干預。
根據日本石油儲備法,一定規模以上的煉廠、銷售商和進口商都要按規定比例承擔石油儲備任務,企業向市場投放儲備石油時要經過通產省批準。日本更重視公司儲備而不是政府儲備。
德國法律規定了政府和儲備聯盟的儲備義務。政府戰略儲備承擔17天儲量。儲備聯盟是德國石油儲備的主體,由大型煉油企業、石油進口、銷售公司和使用石油發電廠組成,承擔90天的儲備義務。另外,德國的法律還規定石油煉廠要保持15天的儲備,石油進口公司和使用石油的發電廠保持30天的儲備量,政府不干預企業儲備的投放,費用也由企業自己承擔。法國是最早建立企業石油儲備制度的國家,以法定企業儲備為主。1993年實施的新石油法規定,每個石油經營者都要承擔應急石油儲備義務,并維持上一年原油和油品消費量26%的儲量,相當于95天的儲備量。
收稅、撥款等方式確保資金來源
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的資金主要來自于財政撥款。日本石油儲備的絕大部分資金來源是石油稅,從1978年起,日本開始征收石油稅,對原油、各種石油產品、油氣以及液化天然氣征稅,此項收入幾乎全部作為石油儲備基金。政府建立石油專門賬戶,通過征收石油稅籌集儲備資金。政府為法定企業儲備提供低息貸款、加速折舊等政策。法律規定以外的企業商業性儲備則由企業自理。德國政府戰略儲備由聯邦財政支付,其他石油儲備費用來自銀行貸款和消費者交納的儲備稅。
因地制宜選擇安全合適的儲備手段
戰略石油儲備可以采取陸上油缸、海上油缸、地下油缸和地下洞穴等多種方式儲存,不同方式所需的投資成本及運行費用也不同。美國全部戰略石油儲備都是以地下鹽巖洞穴方式儲存,其儲備高達7.5億桶,石油儲備的建設費用為100億美元,平均每立方米儲備能力的投資為85美元,每年用于運行的經費為2億美元。
日本作為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平原狹小,且多火山地震,故不能像美國那樣建立龐大的地下油庫儲存原油和油品,也不可能完全采用地面儲備,因而其儲備方式因地制宜,采用多種形式,主要有地面儲備、半地下儲備、海上儲備和地下洞穴儲備等方式。費用方面,平均每立方米儲備能力的投資為450美元,每年的運行經費則高達24億美元。韓國的國家石油儲備庫選址靠近煉油廠附近,并有管道與煉廠連接,原油儲備于地下石洞水封油庫內,其建造和運行費用相對較低。
?。瓉碓矗喊朐抡?
197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能源政策和儲備法》,授權能源部建設和管理戰略石油儲備系統,并明確了儲備的目標、管理和運行機制。美國從1976年開始建立石油儲備,整個建立過程耗時近10年。美國動用石油儲備必須符合《能源政策和儲備法》所設定的3種可能出現的情況,并且必須由總統簽字。石油儲備的日常管理則由能源部專設的辦公室負責。20世紀50年代,日本的有關法律規定了企業的石油儲備義務。1974年日本加入國際能源機構,建立了政府石油儲備。日本通產省是石油儲備的管理機構。管理方式是分為通產省資源能源廳、國家石油公司、核心石油公司、國家儲備公司等四級管理。
“9·11”事件后,韓國專門成立一個特別小組重新審定戰略石油儲備政策。韓國國家石油儲備保持在相當于75天消費量的水平。
動員多方力量建立多層次戰略儲備
美國的石油儲備分為兩個層次:政府戰略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由于進口依賴度相當高,美國對石油儲備倍加重視,并主要著眼于政府直接掌握的“戰略石油儲備”,美國政府戰略石油儲備規模居世界首位。目前,全美國的石油儲備相當于150天進口量,政府儲備為53天進口量,僅占1/3,企業石油儲備遠遠超過政府儲備。這兩個體系相對獨立,企業儲備完全市場化運作。日本、德國和法國的石油儲備體系則采用三個層次:政府儲備、法定企業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法定企業儲備是法律規定的企業儲備任務,政府對法定儲備進行不同程度的干預。
根據日本石油儲備法,一定規模以上的煉廠、銷售商和進口商都要按規定比例承擔石油儲備任務,企業向市場投放儲備石油時要經過通產省批準。日本更重視公司儲備而不是政府儲備。
德國法律規定了政府和儲備聯盟的儲備義務。政府戰略儲備承擔17天儲量。儲備聯盟是德國石油儲備的主體,由大型煉油企業、石油進口、銷售公司和使用石油發電廠組成,承擔90天的儲備義務。另外,德國的法律還規定石油煉廠要保持15天的儲備,石油進口公司和使用石油的發電廠保持30天的儲備量,政府不干預企業儲備的投放,費用也由企業自己承擔。法國是最早建立企業石油儲備制度的國家,以法定企業儲備為主。1993年實施的新石油法規定,每個石油經營者都要承擔應急石油儲備義務,并維持上一年原油和油品消費量26%的儲量,相當于95天的儲備量。
收稅、撥款等方式確保資金來源
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的資金主要來自于財政撥款。日本石油儲備的絕大部分資金來源是石油稅,從1978年起,日本開始征收石油稅,對原油、各種石油產品、油氣以及液化天然氣征稅,此項收入幾乎全部作為石油儲備基金。政府建立石油專門賬戶,通過征收石油稅籌集儲備資金。政府為法定企業儲備提供低息貸款、加速折舊等政策。法律規定以外的企業商業性儲備則由企業自理。德國政府戰略儲備由聯邦財政支付,其他石油儲備費用來自銀行貸款和消費者交納的儲備稅。
因地制宜選擇安全合適的儲備手段
戰略石油儲備可以采取陸上油缸、海上油缸、地下油缸和地下洞穴等多種方式儲存,不同方式所需的投資成本及運行費用也不同。美國全部戰略石油儲備都是以地下鹽巖洞穴方式儲存,其儲備高達7.5億桶,石油儲備的建設費用為100億美元,平均每立方米儲備能力的投資為85美元,每年用于運行的經費為2億美元。
日本作為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平原狹小,且多火山地震,故不能像美國那樣建立龐大的地下油庫儲存原油和油品,也不可能完全采用地面儲備,因而其儲備方式因地制宜,采用多種形式,主要有地面儲備、半地下儲備、海上儲備和地下洞穴儲備等方式。費用方面,平均每立方米儲備能力的投資為450美元,每年的運行經費則高達24億美元。韓國的國家石油儲備庫選址靠近煉油廠附近,并有管道與煉廠連接,原油儲備于地下石洞水封油庫內,其建造和運行費用相對較低。
?。瓉碓矗喊朐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