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來,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了中國經濟應該注意防止“過熱”的觀點,并成為一些媒體報道的熱點。如何正確評價當前的經濟形勢?本報繼刊發“直面當前經濟熱點”系列分析報道之后,又結合權威經濟部門提供的最新信息,從宏觀角度對速度、投資、信貸、外貿、消費、價格等,從不同側面展開進一步分析,形成“經濟熱點辯證看”的系列報道。此組報道從大處著眼,體現辯證思維,希望能為讀者正確認識和把握當前的經濟形勢提供參考。
上半年國民經濟的各項統計數字公布以后,對經濟形勢的看法和意見殊不統一。因為從經濟增長速度8.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1.12%、國內貸款增長速度55.9%、工業增加值達到近幾年的最高增長幅度11.6%等數字看,經濟發展在走向“熱”;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回落0.6%、商品零售價格同比下降0.4%、就業壓力增大等情況看,經濟形勢又還是有些“冷”。
不協調的數字表明,發展又給改革出了新難題。速度有高有低,市場有熱有冷,面對如此復雜的局面,我們已經不能用習慣的“過熱”、“偏冷”的提法來判斷經濟形勢,也不能用簡單的“踩剎車”、“踩油門”形容宏觀調控措施,而是需要更為嚴謹、全面的分析,運用更高超的調控藝術,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宏觀經濟調控的各項目標。
在這些高高低低的數字中,人們對投資和貸款增速的分析是一個焦點。之所以把這二者聯系起來看,因為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報告分析,在持續高增長的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來源中,銀行貸款的比重在持續上升,其他渠道的資金來源都相對下降。
回想去年,投資不振、貸款難以發放還是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而今投資和貸款不但大幅回升,而且迅猛增長。這種增長固然有其合理的部分,但是從歷史數據看,已經打破多年來貸款增長與經濟增長和物價總水平變動之間的經驗關系,可能積聚今后兩年的通貨膨脹壓力,也加大了金融的系統性風險。
那么,促成這種高增長的原因是什么呢?
專業人士分析認為,除經濟增長要求的推動以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目前新一輪經濟擴張中的貸款過多投放大多是受地方利益、區域利益的驅動。相伴而生的部分地區、部分行業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可能加劇經濟結構的失衡,使過去幾年國民經濟結構調整的努力付之東流。
有這樣一組數據。上半年我國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1%,是1994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個時期。從投資類別上看,1—6月份,基本建設投資增長29.7%;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34%;從行業看,冶金、紡織分別增長1.3倍和1.1倍,機械、有色金屬、化工、輕工等的增長也超過50%;在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14個城市“十五”規劃中排在前四位的支柱產業是電子信息、軟件開發、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為代表的“高新”項目,趨同率達70%。不難看出,在工業化進程加快的過程中,一些地區和行業的盲目重復建設問題開始顯現出來,這勢必加劇產品供大于求的矛盾。更令人擔憂的是,各種重復建設需要以銀行貸款作為融資支撐,不合理重復建設的未來風險將最終由金融部門承擔。
況且從統計數字看,投資和貸款的高增長并沒有帶來消費的相應增長。這一方面表現在現階段投資需求的增速遠快于消費需求的增長速度,另一方面表現為生產資料銷售價格與居民消費價格變化不協調。上半年生產資料價格上漲6.5%,而同期居民消費價格僅上漲0.6%、零售物價水平下降0.4%,生產資料銷售價格與價格總水平的變化形成巨大的反差。因此目前投資的高速增長,雖然在短期內可以拉動經濟的較快增長,但如果沒有最終消費的配合,投資的高速增長不會持續,而且將進一步加劇全社會供大于求的矛盾,導致我國經濟增長在今后一段時期內繼續受到嚴重的國內市場需求約束,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增長也就難以實現。 綜上分析,高高低低的統計數字,反映出來的是國民經濟發展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結構失調。中國經濟要繼續保持平穩的快速增長態勢,目前還得圍繞擴大消費、調整結構、增加就業、協調發展來進行。要通過消費的較快增長來拉動投資和經濟的增長,改變目前內需擴大過分依賴投資增長的狀況;要圍繞市場需求調整投資結構,避免盲目重復建設;要把增加就業崗位作為一項突出的任務;要努力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總之,必須在“協調”兩個字上下功夫,才能防患于未然。
溫家寶總理不久前指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進一步樹立全面的發展觀,始終堅持統籌兼顧,更加注重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地區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更加注重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更加注重全面把握宏觀調控的各項目標,更加注重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這些話,確實可以使不少地方政府的頭腦清醒起來。
增長和發展是兩個不同概念。發展是經濟發展和科技發展、人的發展、生存質量發展、社會發展、文明發展的綜合,經濟發展則更多體現在經濟制度、機能和結構的進步和優化,為維持長時期的增長和增長質量的提高創造環境和條件。有人曾這樣對二者作出形象的比喻:“正如人的身體,強調增長著眼于身高和體重(或者說國內生產總值),而強調發展則注重于機能上素質協調的改變,例如學習能力(或者說經濟上的適應的能力)”。單純地追求經濟增長,或者說單純追求增長的數字,往往會為實現增長目標不計成本,造成大批資源浪費。所以發展思路應從強烈追求GDP增長轉向追求財富增加和經濟機能優化,在此基礎上達成健康有效的發展。否則,欲速則不達。
據《經濟日報》
上半年國民經濟的各項統計數字公布以后,對經濟形勢的看法和意見殊不統一。因為從經濟增長速度8.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1.12%、國內貸款增長速度55.9%、工業增加值達到近幾年的最高增長幅度11.6%等數字看,經濟發展在走向“熱”;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回落0.6%、商品零售價格同比下降0.4%、就業壓力增大等情況看,經濟形勢又還是有些“冷”。
不協調的數字表明,發展又給改革出了新難題。速度有高有低,市場有熱有冷,面對如此復雜的局面,我們已經不能用習慣的“過熱”、“偏冷”的提法來判斷經濟形勢,也不能用簡單的“踩剎車”、“踩油門”形容宏觀調控措施,而是需要更為嚴謹、全面的分析,運用更高超的調控藝術,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宏觀經濟調控的各項目標。
在這些高高低低的數字中,人們對投資和貸款增速的分析是一個焦點。之所以把這二者聯系起來看,因為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報告分析,在持續高增長的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來源中,銀行貸款的比重在持續上升,其他渠道的資金來源都相對下降。
回想去年,投資不振、貸款難以發放還是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而今投資和貸款不但大幅回升,而且迅猛增長。這種增長固然有其合理的部分,但是從歷史數據看,已經打破多年來貸款增長與經濟增長和物價總水平變動之間的經驗關系,可能積聚今后兩年的通貨膨脹壓力,也加大了金融的系統性風險。
那么,促成這種高增長的原因是什么呢?
專業人士分析認為,除經濟增長要求的推動以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目前新一輪經濟擴張中的貸款過多投放大多是受地方利益、區域利益的驅動。相伴而生的部分地區、部分行業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可能加劇經濟結構的失衡,使過去幾年國民經濟結構調整的努力付之東流。
有這樣一組數據。上半年我國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1%,是1994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個時期。從投資類別上看,1—6月份,基本建設投資增長29.7%;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34%;從行業看,冶金、紡織分別增長1.3倍和1.1倍,機械、有色金屬、化工、輕工等的增長也超過50%;在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14個城市“十五”規劃中排在前四位的支柱產業是電子信息、軟件開發、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為代表的“高新”項目,趨同率達70%。不難看出,在工業化進程加快的過程中,一些地區和行業的盲目重復建設問題開始顯現出來,這勢必加劇產品供大于求的矛盾。更令人擔憂的是,各種重復建設需要以銀行貸款作為融資支撐,不合理重復建設的未來風險將最終由金融部門承擔。
況且從統計數字看,投資和貸款的高增長并沒有帶來消費的相應增長。這一方面表現在現階段投資需求的增速遠快于消費需求的增長速度,另一方面表現為生產資料銷售價格與居民消費價格變化不協調。上半年生產資料價格上漲6.5%,而同期居民消費價格僅上漲0.6%、零售物價水平下降0.4%,生產資料銷售價格與價格總水平的變化形成巨大的反差。因此目前投資的高速增長,雖然在短期內可以拉動經濟的較快增長,但如果沒有最終消費的配合,投資的高速增長不會持續,而且將進一步加劇全社會供大于求的矛盾,導致我國經濟增長在今后一段時期內繼續受到嚴重的國內市場需求約束,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增長也就難以實現。 綜上分析,高高低低的統計數字,反映出來的是國民經濟發展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結構失調。中國經濟要繼續保持平穩的快速增長態勢,目前還得圍繞擴大消費、調整結構、增加就業、協調發展來進行。要通過消費的較快增長來拉動投資和經濟的增長,改變目前內需擴大過分依賴投資增長的狀況;要圍繞市場需求調整投資結構,避免盲目重復建設;要把增加就業崗位作為一項突出的任務;要努力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總之,必須在“協調”兩個字上下功夫,才能防患于未然。
溫家寶總理不久前指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進一步樹立全面的發展觀,始終堅持統籌兼顧,更加注重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地區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更加注重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更加注重全面把握宏觀調控的各項目標,更加注重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這些話,確實可以使不少地方政府的頭腦清醒起來。
增長和發展是兩個不同概念。發展是經濟發展和科技發展、人的發展、生存質量發展、社會發展、文明發展的綜合,經濟發展則更多體現在經濟制度、機能和結構的進步和優化,為維持長時期的增長和增長質量的提高創造環境和條件。有人曾這樣對二者作出形象的比喻:“正如人的身體,強調增長著眼于身高和體重(或者說國內生產總值),而強調發展則注重于機能上素質協調的改變,例如學習能力(或者說經濟上的適應的能力)”。單純地追求經濟增長,或者說單純追求增長的數字,往往會為實現增長目標不計成本,造成大批資源浪費。所以發展思路應從強烈追求GDP增長轉向追求財富增加和經濟機能優化,在此基礎上達成健康有效的發展。否則,欲速則不達。
據《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