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上周末,湖北省八峰藥化股份有限公司年產300噸L-絲氨酸裝置已連續兩個月穩定生產,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標志著國內唯一規模化的L-絲氨酸生產線已突破技術瓶頸,并將改變少數外國企業壟斷中國市場的局面。12月23日來自八峰藥化的消息,該公司在“十二五”期間將繼續加大投資,力爭將產量翻番。
八峰藥化技術負責人介紹,年產300噸L-絲氨酸生產線是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和湖北省重點建設項目,但自2006年建成以來一直存在發酵生產不穩定等技術問題。科研人員反復實驗探索,重新構建、培育、篩選、優化了適合生物轉化的高活性菌株,并提高三大主要化學原料的純度,即鹽酸由35%提高到80%,氫氧化鈉由90%提高到99.0%以上,限定甲醇雜質含量,攻克了生物轉化等關鍵技術難題,使L-絲氨酸發酵實現了連續穩定生產,將倒罐率即不合格率控制在允許范圍內。
該生產線的穩定達產有效地平抑了國內絲氨酸市場價格。此前,只有日本、德國和美國企業掌握絲氨酸生產核心技術,產品在中國市場售價高達70多萬元一噸。八峰藥化產品投放市場后,迫使這一價格攔腰降至35萬元。目前國內市場需求量約750噸,八峰藥化300噸級裝置穩定達產后,可極大緩解國內市場供應緊張局面。如果該公司“十二五”擴產順利,無疑將為下游醫藥、化工、化妝品用戶帶來更大福音。如今,八峰藥化生產的L-絲氨酸不僅俏銷國內,而且遠銷德、美、英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
據了解,作為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八峰藥化于2001年承擔了湖北省“十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生物轉化生產L-絲氨酸。他們研發構建的工程菌帶有傳代穩定性基因,而且經誘變獲得了無SD(基因工程菌)活性的菌株,技術成果屬國際首創。在中試時,多項主要工藝指標如底物濃度、轉化率、產品提取收率等均高于國內外現有水平。繼2002年完成小試、2004年完成中試并形成50噸L-絲氨酸產能后,八峰藥化于2006年建成了300噸級生產線,但是放大生產后一直存在技術問題,產能未得到有效發揮。此次八峰藥化與武漢大學開展合作,終于破解了關鍵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