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國門外大街乙12號,雙子座大廈,東塔20層是中意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意人壽),毗鄰西塔9層的是兄弟公司中意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意財險)。作為兩家合資公司的主要股東,中國石油[11.67 -1.19%]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于2009年2月和4月,分別加強了對中意人壽和中意財險的投資和股權配比。
4月13日,中國保監會網站一則“關于中意財產保險有限公司變更股權結構的批復”顯示,中石油與外資股東意大利忠利集團從原來的50%∶50%比例變更為51%∶49%,突破以往“合資壽險公司的股權比例50%∶50%”的限制,中石油成為控股股東。此前2月3日,中石油和外資股東意大利忠利集團分別加倉4億元人民幣,對中意人壽的投資總額從19億元提高到27億元人民幣。由此,中石油成為對保險資產出資最多的國有大型企業。
下一步,合資壽險公司中意人壽是否會發生類似股權變更,中石油實現控股權?中意人壽管理人員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只要政策允許,極有可能。”
中石油實現控股權
僅僅是1%,卻是一個強烈的信號。
“從形式上看,是中石油有了控股權;從業務方向上看,以前中石油就支持合資公司的業務發展,現在更要支持;從會計法則上,因為有了控股權,中石油將來的合并報表要包括中意財險的數據。”中意財險負責人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解釋這個股權變更的影響。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郝演蘇教授稱,中石油此舉是合資保險擺脫了“捆綁‘三足’跑”桎梏的新個案。“這是制度上突破的信號。”郝演蘇說,“原來50%∶50%股權均分的保險合資形式不利于合資保險公司的發展,這就像兩個人捆綁兩條腿進行‘三足’跑,不是太慢就是會被自己絆倒。股東雙方要不就是誰說了也不算,要不就是出了事誰也不負主要責任。這種互相牽制最終使合資保險公司在中國的發展非常緩慢。”
事實也有所證明。合資保險公司從1998年成立第一家至今已有11年,已占中國內地保險公司總數的一半,但市場份額僅在3%~5%之間。2009年,11家壽險公司負增長,這11家都是合資公司。
經歷了合資、股權受讓以及股權變更,中石油最終獲得控股權頗費心思。2007年4月,中石油旗下的中油財務有限責任公司與意大利忠利保險有限公司各出資2.5億元人民幣,合資組建中意財險,雙方各持股50%;2008年12月,中方股東中油財務有限責任公司將其所持“中意財產保險有限公司”50%的股權轉讓給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2009年4月,中意財險發生股權變更,變更后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持有中意財險51%的股份,意大利忠利保險有限公司持有中意財險49%的股份。
郝演蘇分析:“中意財險合資股權變更的方案很可能是從2005年中意人壽200億元大保單中得到啟示。”2005年,同樣是由中油財務有限責任公司與中意大利忠利保險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的中意人壽已成立三年,但業務表現一直平平。彼時,正值中石油對其離退休員工的養老金項目進行完善和改革,中石油把首筆200億元的養老金保單直接交給了中意人壽打理,中意人壽由此一躍而成第一大合資保險公司,中石油股東優勢由此可見。
不久,中意人壽又將總部由廣州搬到北京,離中石油總部更近一點,合資公司與中石油總部的交流也更快捷一些;2004年、2005年,中石油向合資壽險公司派往了大量的干部,中意人壽最重要的幾個分公司北分、上分都是由中石油干部任負責人,那時,讓中意人壽員工感到變化的是:“我們領導經常要回中石油開會。”2006年年底,中意財險開始籌建,這是中國第一家合資財產險公司,中意財險主要高管成員都是由中石油干部擔任。
中資股東優勢
從200億元保單開始,中石油集團對中意人壽、中意財險的支持并不避諱,中意財險和中意人壽的中方股權先后由中油財務受讓到中石油集團,就是為了加強支持力度和管理力度。上述中意財險負責人對《中國經營報》記者強調:“以前是合資公司,中石油就一直承諾,該支持的一定支持;現在是控股公司了,更要支持了。”
從中意財險成立兩年的時間看,只有一家分公司和幾項公開的大項目業務,其中一項是:“中意財產保險有限公司與某鉆井工程公司于日前正式簽訂了4臺鉆機的鉆機設備保險合同,保險金額逾4600萬元。”顯然,這都是與中石油資源密切相關的業務。
“除交強險以外,我們的車險商業險部分都在中意財險保險。”中石油一位內部員工表示。據了解,中意人壽大部分員工的車險、家財險也在中意財險投保。
實際上,與德國安聯、英國皇家太陽、日本東京海上、韓國三星、美國利寶一樣,意大利忠利保險公司在中國可以有條件成立獨資財險公司。但意大利忠利沒有采取這種方式。“作為獨資保險公司,意大利忠利在中國玩不轉,獲得保險業務的渠道和利潤還沒有作為合資伙伴來得快。”一家外資保險公司業務總監評論道。
中石油獲得保險控股權的個案或許給大型企業集團帶來樣本效應。
一直以來,作為金融領域支柱之一,中資集團公司進軍保險業的雄心無法阻擋。中遠、中糧、中海油、中化、中石化、五礦、寶鋼、中國電網、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中信集團、光大集團、首都機場集團、首創集團等一大批企業集團都先后投資保險業,或以參股不到20%作為股份制公司的股東之一,或以出資50%成為中外合資公司的股東。
但這些公司無一獲得控股權的機會。郝演蘇分析:“這種缺陷就是合資保險公司不愿意或很吝嗇將自己的資源與別人分享。如果是股份制公司,需有5家企業作為發起股東,每家最高股比不能超過20%,如果中石油是這樣的角色,它拿出了100%的保險業務資源,獲得的利潤卻不到20%,它就覺得不合算。如果有控股權,它至少可以說了算,并且得到51%以上的利潤。”
據了解,因為中國的法律法規限制,大型企業集團單獨無法成立獨資的保險公司,已有中遠、中海油取道香港注冊成立獨資財產險自保公司,即自家的保險業務由自已來承保并進行再保險,按保險的大數法則原理進行承保,但這種方式無疑會造成保費資源流失。
“開放的中國應該對保險有更開放的胸懷。同時讓市場來選擇生存的方式。”郝演蘇已連續兩年呼吁取消“合資壽險公司的股權比例50%∶50%的限制”。“對股比的限制不利于合資公司更好地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既不利于中資企業釋放其保險業務資源,也不利于外資企業帶來更好的經驗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