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美國8月28日當周原油庫存大增480萬桶,加之歐美市場出爐的經濟數據欠佳,紐約商品交易所10月原油期貨8月31日跌破72美元至71.92美元每桶,跌幅高達3.72%。全球原油期貨價格在8月累計下跌8.9%,是自今年5月以來首次月度下跌。
不過,分析人士依然認為,國際油價在8月的跌勢不會改變國際油價中短期整體平穩的預期,國際原油市場基本面在今年以來始終保持著的微妙平衡并未被打破。
經濟復蘇停滯拖累油價
在紐約商交所原油期貨價格大跌的同時,其他重要原油期貨市場的價格也在同樣重挫:8月31日,倫敦布倫特原油10月期貨價格下跌1.96美元至74.64美元每桶;而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8月27日當周一攬子油價更是下跌1.80美元至70.88美元每桶,險些跌破70美元每桶的關口價位。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國際石油月刊》顧問卜若柏表示,毫無疑問,經濟復蘇的停滯不前是國際油價8月總體大跌的主要原因;在邏輯上,這與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蔓延威脅復蘇前景導致油價走低的5月異曲同工。
除美國原油庫存大增之外,8月芝加哥采購經理人指數下滑至56.7,跌幅超預期;歐元區7月失業率連續第5個月保持在10%的水平,顯示經濟復蘇前景黯淡。此前在上周五,美國聯邦政府還將該國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幅由2.4%下修至1.6%。
全球最大的能源資訊提供商普氏能源資訊亞洲業務發展高級總監華大威8月31日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大宗商品價格對經濟指標很敏感,呈現出趨同(正相關)的關系,這與上世紀80、90年代的情況正好相反。
利空利多“動態平衡”
華大威在“2010普氏能源資訊中國石油研討會”上發言指出,總體上看,目前全球原油市場供需間維持著微妙的平衡,且這種平衡預計將延續至2011年;而國際能源機構(IEA)也因此將2011年的全球原油市場狀況形象地預計為“金鎖市場”(Goldilocks Market)。
華大威指出,能推動國際油價在今明兩年上揚的因素,包括需求上的新煉油能力猛增,和供應上的自然及人為因素干擾;而傳統產油國成為石油消費國則將從供需兩個層面推升油價。與之相對,經濟復蘇停滯、缺乏進一步降息空間及失業率高企將導致原油市場需求不振;而供應面的利空則包括歐佩克剩余產能及產油國的出口目標由西方轉向亞洲。
卜若柏稱,原油市場基本面的利空、利多因素從長期來看呈現“動態平衡”,因此短期的力量對比變化并不會改變中短期整體平穩的市場狀態。但他警告稱,財政收入嚴重依賴石油出口的經濟體接下來可能對本國石油產量和價格進行的調整可能會成為打破上述微妙平衡關系的重要因素,不過目前尚難以判斷這部分經濟體產油量及價格調整的方向。此前,俄羅斯聯邦政府曾以90美元每桶和95美元每桶的年度均價為依據,制定本國的財政預算,但實際的油價顯然要低于上述預估。
當然,歐佩克的態度及其產量對全球原油市場的影響力,也有助于保證市場平穩。沙特石油大臣納伊米8月中旬曾表示,該組織“選擇了75美元左右作為公平價格”,即使這一數字會發生波動,歐佩克也會捍衛70美元的底部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