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網訊:8月29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同時在香港和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總經理傅成玉、副總經理周守為在兩地幾乎同時宣布,經過2個多月的試生產,流花11-1油田提前一年成功復產,此舉使中國海油增加收入約40億元人民幣,增加原油產量120萬噸。
流花油田投產于1996年,平均水深305米,由1座半潛式浮式生產系統(FPS)、1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FP-SO)、單點系泊和水下井口系統構成,日產原油2萬桶左右。投產當年就因7項世界第一的技術聞名于世,因而被稱之為“國際海洋石油皇冠上的明珠”。
2006年5月17日,臺風“珍珠”到達南海東部海域之后,突然直角轉彎,臺風中心直襲流花11-1油田,其中心風力之強超過了可承受百年一遇臺風襲擊的設計抗臺能力。中國海油根據預案采取了防臺撤員的準備方案,臺風到達之前,有關生產設施進行了關井等防臺處理后,平臺人員平穩撤離。臺風過后,中國海油對流花11-1油田進行了全面細致的檢查,發現在該油田作業的“南海勝利”號FPSO有7根錨鏈被臺風刮斷,3根軟管斷裂,油艙破裂。流花11-1油田因此被迫停產。
停產后,流花油田一天損失原油達2萬桶,按當時油價計算,每天損失高達1000多萬元。僅靠剩下3根錨鏈系泊的“南海勝利”號FPSO,自身尚載有26萬桶原油和7萬桶污油,如果不立即將其轉移至安全帶,這條裝載著原油、完全失控的巨型FPSO如同一顆威力巨大的炸彈,游弋于其他油田和重電纜之間,如果爆炸,不僅會船毀人亡,而且會造成嚴重的溢油事故。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海油制訂了緊急FPSO解脫方案,成功地將FPSO拖航至安全海域,開始檢修。
隨后,斷裂錨鏈和軟管的打撈、修復和回接等大部分工作,都要在情況復雜的水下300米處實施,而且7根錨鏈和13.5英寸軟管的打撈,在世界海洋工程史上也沒有先例。開始中國海油寄希望于擁有頂尖海洋深水工程技術的外國公司,當得知修復工作難度巨大后,外國公司開出了高昂報價等苛刻條件,而且表示在時間、進度和工程質量上無法保證。面對這種情況,為了盡快讓油田復產,更為了在深水方面做出實質性嘗試,中國海油做出了自力更生自己修復的決定。
從2006年6月以來,中國海油大膽突破行業內海上設施維修舊有思路的局限,全面整合國內外各類資源,形成優勢互補,調動一切力量為我所用,將20多家由國企、外企、民營公司組成的工程隊伍,擰成一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高效團隊,最終令流花11-1油田提前一年復產。世界知名海洋工程專家稱贊,中國海油創造了世界海洋工程界的奇跡!
在北京的發布會上,有限公司工程部總經理金曉劍介紹,流花11-1油田的復產以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整合創新為主要特征,是一項具有世界級挑戰的深海修復工程。中國海油在全面、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積極開拓思路,取得了7項創新成果,其中包括使用小型動力定位勘察船改裝成重型吊裝工程作業船并進行錨鏈和軟管的打撈和修復、從300米水深打撈13.5英寸軟管的專用技術及工具、軟管接頭修復等,一系列設計理念和實施效果均優于國外技術,屬國際首創。同時,流花11-1油田復產工程歷時1年零3天,在中國海油健康安全環保理念的指引下,整個復產過程未出現一起健康安全環保事故。
周守為評價,流花11-1油田提前復產的成功,是中國海油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論證、自主創新的集中體現,是新時期下國有企業政治優勢轉化為核心競爭力的典型事例。通過自主修復流花11-1油田,中國海油初步具備了一套應用于深水海洋工程的維修技術,建立起一支掌握深水海洋工程技術和設備操作技能的隊伍,這對于中國海油今后加速我國深水能源開發,進軍國際深水市場具有重要意義。
流花油田投產于1996年,平均水深305米,由1座半潛式浮式生產系統(FPS)、1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FP-SO)、單點系泊和水下井口系統構成,日產原油2萬桶左右。投產當年就因7項世界第一的技術聞名于世,因而被稱之為“國際海洋石油皇冠上的明珠”。
2006年5月17日,臺風“珍珠”到達南海東部海域之后,突然直角轉彎,臺風中心直襲流花11-1油田,其中心風力之強超過了可承受百年一遇臺風襲擊的設計抗臺能力。中國海油根據預案采取了防臺撤員的準備方案,臺風到達之前,有關生產設施進行了關井等防臺處理后,平臺人員平穩撤離。臺風過后,中國海油對流花11-1油田進行了全面細致的檢查,發現在該油田作業的“南海勝利”號FPSO有7根錨鏈被臺風刮斷,3根軟管斷裂,油艙破裂。流花11-1油田因此被迫停產。
停產后,流花油田一天損失原油達2萬桶,按當時油價計算,每天損失高達1000多萬元。僅靠剩下3根錨鏈系泊的“南海勝利”號FPSO,自身尚載有26萬桶原油和7萬桶污油,如果不立即將其轉移至安全帶,這條裝載著原油、完全失控的巨型FPSO如同一顆威力巨大的炸彈,游弋于其他油田和重電纜之間,如果爆炸,不僅會船毀人亡,而且會造成嚴重的溢油事故。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海油制訂了緊急FPSO解脫方案,成功地將FPSO拖航至安全海域,開始檢修。
隨后,斷裂錨鏈和軟管的打撈、修復和回接等大部分工作,都要在情況復雜的水下300米處實施,而且7根錨鏈和13.5英寸軟管的打撈,在世界海洋工程史上也沒有先例。開始中國海油寄希望于擁有頂尖海洋深水工程技術的外國公司,當得知修復工作難度巨大后,外國公司開出了高昂報價等苛刻條件,而且表示在時間、進度和工程質量上無法保證。面對這種情況,為了盡快讓油田復產,更為了在深水方面做出實質性嘗試,中國海油做出了自力更生自己修復的決定。
從2006年6月以來,中國海油大膽突破行業內海上設施維修舊有思路的局限,全面整合國內外各類資源,形成優勢互補,調動一切力量為我所用,將20多家由國企、外企、民營公司組成的工程隊伍,擰成一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高效團隊,最終令流花11-1油田提前一年復產。世界知名海洋工程專家稱贊,中國海油創造了世界海洋工程界的奇跡!
在北京的發布會上,有限公司工程部總經理金曉劍介紹,流花11-1油田的復產以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整合創新為主要特征,是一項具有世界級挑戰的深海修復工程。中國海油在全面、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積極開拓思路,取得了7項創新成果,其中包括使用小型動力定位勘察船改裝成重型吊裝工程作業船并進行錨鏈和軟管的打撈和修復、從300米水深打撈13.5英寸軟管的專用技術及工具、軟管接頭修復等,一系列設計理念和實施效果均優于國外技術,屬國際首創。同時,流花11-1油田復產工程歷時1年零3天,在中國海油健康安全環保理念的指引下,整個復產過程未出現一起健康安全環保事故。
周守為評價,流花11-1油田提前復產的成功,是中國海油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論證、自主創新的集中體現,是新時期下國有企業政治優勢轉化為核心競爭力的典型事例。通過自主修復流花11-1油田,中國海油初步具備了一套應用于深水海洋工程的維修技術,建立起一支掌握深水海洋工程技術和設備操作技能的隊伍,這對于中國海油今后加速我國深水能源開發,進軍國際深水市場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