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發改委《關于開展全國中小型煉油企業調查工作的通知》要求,9月20日前,各中小煉油廠都如期向發改委上報了情況。但情況上報后,眾多中小煉油企業心卻懸了起來。發改委的此次調查對中小煉油企業會有何影響?我國煉油業是否面臨新一輪洗牌?一時間,疑慮叢生……
眾多企業將焦點匯聚“結構調整”
按照要求,這次發改委了解的是全國所有原油加工能力在500萬噸以下的煉油企業,上報內容包括加工能力、企業結構、效率、耗能、污染排放等。發改委稱,此舉是為貫徹落實《煉油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精神,及時掌握煉油企業現狀及發展動向,進一步做好煉油工業結構調整和油品質量升級工作。
反復研究之下,更多的企業還是將焦點匯聚在“結構調整”這四個字。不少中小煉油廠因而擔心,這次調查將是新一輪煉油工業結構調整的開始,而他們的命運也許會在這次結構調整中發生改變。
煉油企業大型化是大勢所趨
看看世界煉油工業結構調整的歷程,也許有助于我們分析當前的形勢并做出趨勢判斷。
在過去幾十年間,世界煉油工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就是裝置大型化、煉化一體化。伴隨著一批“煉油航母”的出現,大批中小煉油廠關停并轉。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世界煉油發達國家就開始對煉油廠進行大型化改造。至80年代后期,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大型化在全球更是風起云涌。進入21世紀后,世界各國都在調整煉油工業布局,關閉競爭乏力的中小型煉油廠,同時進行老廠改造或擴建。據統計,從2000年到2005年,全球煉油廠數目由756座減少到674座,5年減少82座,但煉油廠平均規模由539萬噸提高到611萬噸。煉油廠數目減少最多的是美國,5年間減少了22座。
而煉油能力居全球第二的中國,大型化的進程開始較晚,中小煉油廠數量巨大。受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國內中小煉油廠不僅有生存土壤,而且數量也一直是個謎。在公開報道中,全國煉油廠數量有說是150多個,有說是130多個,也有說120多個。據賽迪顧問能源產業研究中心的最新數據,到2006年底,國內共有煉廠124個,但煉能超過400萬噸的企業只有30家,占全國總煉油能力的71.5%,這些大型煉油廠大部分隸屬于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兩大公司,平均規模為432萬噸/年。而數量占全國總數75%的其他94家煉油企業,平均規模不足100萬噸/年。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近年來,國內煉油工業開展結構調整。一方面,中國石油、中國石化通過改擴建,建造一批千萬噸級大型煉化基地,出現了大連石化和鎮海煉化這樣的煉能達2000萬噸的“煉油航母”。另一方面,則是關停小煉油廠和落后裝置。1999年和2000年,當時的國家經貿委關停了111家煉能在100萬噸以下的煉油廠。最近幾年,僅中國石油就關閉了吉林石化江南煉油廠、吉林油田煉油廠、鞍山煉油廠等7家無效煉油生產區和小煉廠,關停和淘汰了212套低效、高耗、高危煉化裝置。
結構調整注定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歷史趨勢卻不可改變。
節能減排是結構調整的硬指標
為什么要進行結構調整?答案是明顯的:提高效率和效益。大型煉化企業與中小煉廠相比,不但經濟效益好,在節能和減排方面的社會效益也非常明顯。
經濟效益突出。據美國能源部資料,建設1座煉能為1000萬噸的煉油廠,與建設2座500萬噸的煉油廠相比,投資可節省20%左右,提高勞動生產率21%;1座1000萬噸煉油廠與4座250萬噸煉油廠相比,加工費用可減少0.15美元/立方米,生產成本降低12%~15%。國內的一個明顯例證是,在前兩年煉油行業全線虧損的情況下,中國石化的最大煉油廠鎮海煉化,卻一直保持著令人滿意的盈利率。
節能減排明顯。據統計,在同等規模下,單套裝置比雙套裝置投資約少24%,裝置能耗約減少19%;相同規模下,3套裝置投資比單套裝置增加約55%,能耗增加約29%。相對于經濟效益,在當前鋪天蓋地的節能減排行動中,后一條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作為中國轉變發展模式的標志,節能減排已成為目前最重要的任務。前不久,國資委公布的中央企業節能減排目標是:到“十一五”期末,確保完成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重點行業,力爭到2009年末提前完成上述目標。為了確保目標實現,國資委準備在央企負責人第二任期(2007~2009年)內,把節能減排完成情況作為經營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實行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
無論是用經濟效益還是政治、社會效益衡量,煉油工業結構調整似乎都箭在弦上。不管這輪結構調整何時開始,也不管這次調整是否有關停行動,那些效率低下、技術落后、污染嚴重的中小煉油廠,未來都命運堪憂。
成品油供應能力不足成中小煉企得以保留的一個理由
當然,這次調查的初衷,也許不僅僅只是為了結構調整。
有專家就認為,在目前中國石化煉油能力幾近飽和,但市場供應仍有缺口的情況下,發改委也可能在了解國內煉油行業的真實情況后,會考慮統籌安排煉油能力,或許會在資源調配上,給一些“吃不飽”的民營油企增加一定空間,以提升成品油的供應能力。
這種分析也不無道理。2006年,中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較上年增長6.3%,約達3.5億噸,穩居世界第二位,但緣于中國經濟快速增長而出現的石油需求更加強勁旺盛,成品油缺口時隱時現。而幾乎所有的專家都認為,中國經濟在未來的15年內,還將以10%左右的增速迅猛發展,油品需求還將進一步擴大。
為此,中國已進入新一輪煉油能力快速增長期。國家發改委2006年發布的《煉油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稱,到2010年,我國將新增原油加工能力9000萬噸,屆時煉油能力達到4億噸,煉油工業基本滿足國內成品油市場需求。而按照目前規劃,預計2010~2015年我國裝置能力還將增長約1億噸,屆時國內煉油能力將達5億噸。
成品油供應能力不足也許是中小煉油廠可以得以保留的一個理由,在煉油能力的新一輪擴張中,中小煉油廠也許可以多一條生路,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這些新增的煉能,都將以大型煉油基地的形式出現。目前,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已獲批和正在準備的大煉油項目,無一不是千萬噸以上的大廠。
一邊是全球大勢所趨,一邊是節能減排的沉重壓力,中小煉廠難道真的就死路一條?
在沒有準確答案之前,任何可能性都存在。但這個可能性,取決于一個清晰的前提:存在價值。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在環境保護與能耗、污染這些硬標尺前,每一項經濟行為、每一個企業,都應該掂量一下自己存在的必要性,都應該看一下自己是否踏上了時代的節拍,是否跟上了歷史的潮流。
環保與節能也許是一道門檻,跨過去者生,跨不過去者死。對中小煉油企業來說,當務之急不應該是坐而猜測,而是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努力向這條及格線靠攏。
--來源:亞博能源
眾多企業將焦點匯聚“結構調整”
按照要求,這次發改委了解的是全國所有原油加工能力在500萬噸以下的煉油企業,上報內容包括加工能力、企業結構、效率、耗能、污染排放等。發改委稱,此舉是為貫徹落實《煉油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精神,及時掌握煉油企業現狀及發展動向,進一步做好煉油工業結構調整和油品質量升級工作。
反復研究之下,更多的企業還是將焦點匯聚在“結構調整”這四個字。不少中小煉油廠因而擔心,這次調查將是新一輪煉油工業結構調整的開始,而他們的命運也許會在這次結構調整中發生改變。
煉油企業大型化是大勢所趨
看看世界煉油工業結構調整的歷程,也許有助于我們分析當前的形勢并做出趨勢判斷。
在過去幾十年間,世界煉油工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就是裝置大型化、煉化一體化。伴隨著一批“煉油航母”的出現,大批中小煉油廠關停并轉。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世界煉油發達國家就開始對煉油廠進行大型化改造。至80年代后期,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大型化在全球更是風起云涌。進入21世紀后,世界各國都在調整煉油工業布局,關閉競爭乏力的中小型煉油廠,同時進行老廠改造或擴建。據統計,從2000年到2005年,全球煉油廠數目由756座減少到674座,5年減少82座,但煉油廠平均規模由539萬噸提高到611萬噸。煉油廠數目減少最多的是美國,5年間減少了22座。
而煉油能力居全球第二的中國,大型化的進程開始較晚,中小煉油廠數量巨大。受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國內中小煉油廠不僅有生存土壤,而且數量也一直是個謎。在公開報道中,全國煉油廠數量有說是150多個,有說是130多個,也有說120多個。據賽迪顧問能源產業研究中心的最新數據,到2006年底,國內共有煉廠124個,但煉能超過400萬噸的企業只有30家,占全國總煉油能力的71.5%,這些大型煉油廠大部分隸屬于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兩大公司,平均規模為432萬噸/年。而數量占全國總數75%的其他94家煉油企業,平均規模不足100萬噸/年。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近年來,國內煉油工業開展結構調整。一方面,中國石油、中國石化通過改擴建,建造一批千萬噸級大型煉化基地,出現了大連石化和鎮海煉化這樣的煉能達2000萬噸的“煉油航母”。另一方面,則是關停小煉油廠和落后裝置。1999年和2000年,當時的國家經貿委關停了111家煉能在100萬噸以下的煉油廠。最近幾年,僅中國石油就關閉了吉林石化江南煉油廠、吉林油田煉油廠、鞍山煉油廠等7家無效煉油生產區和小煉廠,關停和淘汰了212套低效、高耗、高危煉化裝置。
結構調整注定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歷史趨勢卻不可改變。
節能減排是結構調整的硬指標
為什么要進行結構調整?答案是明顯的:提高效率和效益。大型煉化企業與中小煉廠相比,不但經濟效益好,在節能和減排方面的社會效益也非常明顯。
經濟效益突出。據美國能源部資料,建設1座煉能為1000萬噸的煉油廠,與建設2座500萬噸的煉油廠相比,投資可節省20%左右,提高勞動生產率21%;1座1000萬噸煉油廠與4座250萬噸煉油廠相比,加工費用可減少0.15美元/立方米,生產成本降低12%~15%。國內的一個明顯例證是,在前兩年煉油行業全線虧損的情況下,中國石化的最大煉油廠鎮海煉化,卻一直保持著令人滿意的盈利率。
節能減排明顯。據統計,在同等規模下,單套裝置比雙套裝置投資約少24%,裝置能耗約減少19%;相同規模下,3套裝置投資比單套裝置增加約55%,能耗增加約29%。相對于經濟效益,在當前鋪天蓋地的節能減排行動中,后一條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作為中國轉變發展模式的標志,節能減排已成為目前最重要的任務。前不久,國資委公布的中央企業節能減排目標是:到“十一五”期末,確保完成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重點行業,力爭到2009年末提前完成上述目標。為了確保目標實現,國資委準備在央企負責人第二任期(2007~2009年)內,把節能減排完成情況作為經營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實行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
無論是用經濟效益還是政治、社會效益衡量,煉油工業結構調整似乎都箭在弦上。不管這輪結構調整何時開始,也不管這次調整是否有關停行動,那些效率低下、技術落后、污染嚴重的中小煉油廠,未來都命運堪憂。
成品油供應能力不足成中小煉企得以保留的一個理由
當然,這次調查的初衷,也許不僅僅只是為了結構調整。
有專家就認為,在目前中國石化煉油能力幾近飽和,但市場供應仍有缺口的情況下,發改委也可能在了解國內煉油行業的真實情況后,會考慮統籌安排煉油能力,或許會在資源調配上,給一些“吃不飽”的民營油企增加一定空間,以提升成品油的供應能力。
這種分析也不無道理。2006年,中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較上年增長6.3%,約達3.5億噸,穩居世界第二位,但緣于中國經濟快速增長而出現的石油需求更加強勁旺盛,成品油缺口時隱時現。而幾乎所有的專家都認為,中國經濟在未來的15年內,還將以10%左右的增速迅猛發展,油品需求還將進一步擴大。
為此,中國已進入新一輪煉油能力快速增長期。國家發改委2006年發布的《煉油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稱,到2010年,我國將新增原油加工能力9000萬噸,屆時煉油能力達到4億噸,煉油工業基本滿足國內成品油市場需求。而按照目前規劃,預計2010~2015年我國裝置能力還將增長約1億噸,屆時國內煉油能力將達5億噸。
成品油供應能力不足也許是中小煉油廠可以得以保留的一個理由,在煉油能力的新一輪擴張中,中小煉油廠也許可以多一條生路,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這些新增的煉能,都將以大型煉油基地的形式出現。目前,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已獲批和正在準備的大煉油項目,無一不是千萬噸以上的大廠。
一邊是全球大勢所趨,一邊是節能減排的沉重壓力,中小煉廠難道真的就死路一條?
在沒有準確答案之前,任何可能性都存在。但這個可能性,取決于一個清晰的前提:存在價值。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在環境保護與能耗、污染這些硬標尺前,每一項經濟行為、每一個企業,都應該掂量一下自己存在的必要性,都應該看一下自己是否踏上了時代的節拍,是否跟上了歷史的潮流。
環保與節能也許是一道門檻,跨過去者生,跨不過去者死。對中小煉油企業來說,當務之急不應該是坐而猜測,而是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努力向這條及格線靠攏。
--來源:亞博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