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記者從福建泉州海關獲悉,新年伊始,該海關已正式受理第一單申報進口貨物。這意味自今年1月1日起,《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第二階段降稅開始啟動,作為兩岸交流合作主導產業的石化業,有望從中受益。
第二階段降稅是ECFA實施以來降稅幅度最大、涉及產品最廣的一次降稅,臺灣方面253項產品、大陸方面509項產品實現了零關稅,合計占早期收獲產品總數94.54%。此外,臺灣方面14項現有稅率7.5%以上的產品將進一步降至2.5%,大陸方面30項現有稅率在15%以上的產品將進一步降至5%。從具體的產品類別來看,大陸輸臺的石化、化工、機械等產品和臺灣輸往大陸的石化、機械、電子、運輸產品和農產品等,絕大部分都實現了零關稅。
自去年1月1日ECFA早收計劃全面實施以來,“ECFA紅利”正在海峽兩岸不斷顯現?;ぎa品和化工企業創造了ECFA實施以來最快、最熱、最積極的“三最”紀錄。福建福州耀隆化工集團公司、浙江杭州寶麗凱化工公司、好來化工(中山)有限公司等化工企業,都成為當地獲得第一份ECFA原產地證書的企業。數據顯示,2011年1~10月,大陸自臺灣進口享受優惠關稅的產品共24256批次,貨值34.56億美元,關稅優惠1.02億美元,其中塑膠造粒機增長了367%,乙烯酯共聚物增長了166%;臺灣自大陸進口享受優惠關稅的產品共12424批次,貨值8.19億美元,關稅優惠0.18億美元,涉及化工染料、機械等多個領域。
目前,ECFA第二波降稅效應已經顯現。加工絲企業臺灣集盛實業股份公司發言人尤義盛說:“去年12月起訂單陸續涌進,原來的局部停機狀況也全數恢復生產,且到今年2月的訂單已基本排滿。”臺灣島內尼龍粒、聚酯加工絲企業包括力麗、力鵬、集盛等主要企業今年春節期間也將“不停機、不休假”,全力趕工出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