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最后一個月,石化行業終于擺脫了產品價格大面積下跌的窘境,在制冷劑的帶領下初步顯露反彈跡象。數據顯示,在監測的68個化工產品中,上月上漲產品30個,占比44.1%;價格持穩產品4個,占比5.9%;下跌產品34個,占比50%。其中,制冷劑HFC-134a奪得上月漲幅桂冠。
制冷劑連漲三周
自去年11月中旬起,國內制冷劑市場就在《氟化工“十二五”規劃》的刺激下展開一波上漲,先是HFC-22一天之內大漲8%,緊接著在12月第二周其又以近6%的漲幅站上漲幅榜第一的位置。此后,HFC-134a接過上漲接力棒,并在隨后兩周中牢牢占據漲幅榜榜首。截至月末,HFC-134a國內廠家平均報價為39500元/噸,單月上漲11.27%,漲幅居首。
對此,銀河證券研究員認為,三季度開始,制冷劑價格一路下跌的重要因素是下游需求淡季萎縮,而未來推動其價格合理回歸的重要因素也是下游需求的逐漸回暖。
“每年三季度都會是制冷劑市場的淡季,但從四季度起,廠商就開始為下一年度儲備制冷劑,需求就會上升。”螢石協會北京辦事處主任甘霖說。
而政策層面同樣對氟化工產品有一定支撐作用。出于保護稀缺資源螢石的考慮,政府相繼出臺了限制螢石生產和出口的政策,并積極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預計未來政策有進一步收緊的可能。
此外,部分廠家停產檢修、市場供應緊張后主要生產廠家聯合漲價也是制冷劑漲價的一大誘因。
海外鈦白粉巨頭集體調價
上月位列化工漲幅榜第2位到第5位的分別是聚合MDI,月漲幅10.87%;鈦白粉,月漲幅9.00%;苯酚,月漲幅8.71%;丙酮,月漲幅6.52%。跌幅榜前五名則分別是:鹽酸,月跌幅13.04%;三氯乙烯,月跌幅10.32%;環氧氯丙烷,月跌幅5.40%;對二甲苯,月跌幅4.42%;醋酸,月跌幅4.30%。
最新數據顯示,上月鈦白粉價格逐級攀升,月末價18611元/噸,漲幅9%,位列漲幅榜第二。業內人士透露,上月國外鈦白粉巨頭Huntsman、ISK、CristalGlobal和Tronox相繼調價,而南方地區鈦精礦廠開工率又降低,加上年底備貨,全國品位46的鈦精礦價格一路飆升。截至12月底,攀枝花地區價格已突破2000元/噸。在此情況下,全國多數鈦白粉生產商停單止售,經銷商囤貨積銷,市場貨品緊缺,部分經銷商更要提前兩周訂貨,且價格不菲。
“預計鈦白粉市場本月或繼續小幅攀升。”分析師楊遜說。
而對于鹽酸上月跌幅第一的原因,分析師李煒表示,當前鹽酸企業庫存量充足,下游稀土、醫藥等行業對鹽酸需求清淡,且隨著春節的臨近,下游需求逐漸萎縮。同時,上游液氯市場持續低迷,價格一直處于低位,這些均導致鹽酸價格大幅下滑。在她看來,短期內鹽酸需求暫無好轉跡象。
另據了解,上月20種橡塑產品中有8種價格上漲,12種下跌,環比上漲前三位分別為:丁基橡膠(7.62%)、順丁橡膠(4.15%)、PET(2.70%);下跌前三位分別為:PP(-8.25%)、PA6(-8.00%)、PMMA(-7.34%)。
反彈跡象顯現
據了解,近期影響國內石化市場的因素首先是國際油價躍升至100美元/桶高位,令石化市場人士信心大增。在高油價的“東風”下,下游芳烴系產品價格得到支撐,處于產業鏈后端的苯酚本月上漲也間接受惠于此。
與此同時,“限產保價”措施對于廠家在淡季炒作市場屢試不爽,上月聚合MDI、鈦白粉等產品上漲的一大推動力即來自于廠家大規模停車檢修,營造的市場貨源短缺氛圍。
“總體上,12月化工市場上漲品種較11月增加20個,下跌品種減少18個,整體反彈跡象顯著。”生意社化工分社社長張明認為,本輪反彈的導火線是國際油價強勢上揚,反彈的動力則來自廠家實施的“限產挺價”策略。隨著春節前廠家陸續實施優惠政策,預計今年1月份國內化工市場成交量將保持平穩,但實際成交價格將會普遍下滑,供需將達到新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