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外媒報道稱,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原油管道(下稱“中俄原油管道”)運作量有望從1500萬噸/年提升到3000萬噸/年。如果該做法得以實現的話,那么俄羅斯向中國的出口原油量可能會直接上升至第二位,超過伊朗和安哥拉的對華供應量。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中石油集團內部獲悉,目前我國從俄羅斯獲得的進口原油主要有兩條路,第一是鐵路,另外就是新開建的這條原油管道。
據中國海關去年11月的統計數據,前11個月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的原油總計1770.5萬噸,僅次于沙特阿拉伯(4552.6萬噸)、安哥拉(2830萬噸)及伊朗(2532萬噸)。由于中俄原油管道的年輸油量大約是1500萬噸,也就意味著大部分的俄羅斯對華出口原油量其實是通過這條管道運送出來的。相比全部使用鐵路運送的模式,管道運輸更加節省成本。
中俄原油管道若要把輸送量從1500萬噸/年提高到3000萬噸/年,在技術上存在的難度并不是很大。
“管道內原油的來源,是俄羅斯境內的遠東石油管道一期,這條管道的最高設計量可能會達到8000萬噸。”中石油人士稱。
中國境內的900公里原油管道在設計輸送量時,本來也已考慮到未來可能會提高輸送量,所以預先有過準備(將管道容量設計為3000萬噸/年)。假設今后俄羅斯方面供油量高于3000萬噸且管道運輸不方便的話,中國還可以把俄羅斯的原油從太平洋(7.02,0.00,0.00%)周轉并使用船運,再折回到國內來。
“在中俄雙方數年前展開談判的時候,確實俄羅斯方面更愿意將原油量控制在1500萬噸,而不是3000萬噸。”中石油前述內部人士指出。原因在于,俄羅斯方面曾把大部分的資金用在了其俄羅斯境內的原油管道建設上,對于俄原油基地開發的資金非常不足,所以他們也不能確保是否能夠給中國更多的油。
“俄方也不希望一次性就把輸送量直接提高到3000萬噸,這樣一步步的提高有利于其與中國談判原油價格。”廈門大學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微博)也指出,假設雙方一開始就鎖定原油油價的定價模式和整體輸送量的話,那么俄羅斯若要改變定價的理由也不足。但若其1500萬噸的輸送量僅是一個底線,未來還可以繼續提高的話,俄羅斯可能會掌握更多的談判砝碼,如繼續在定價方式上做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