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22日發布《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達2萬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25%,推廣30個重點新材料品種,實施若干示范推廣應用工程。
規劃提出的“十二五”預期發展目標還包括:研發投入明顯增加,重點新材料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達到5%,建成一批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發和公共服務平臺;打造10個創新能力強、具有核心競爭力、新材料銷售收入超150億元的綜合性龍頭企業,培育20個新材料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專業性骨干企業,建成若干主業突出、產業配套齊全、年產值超過300億元的新材料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新材料產品綜合保障能力提高到70%,關鍵新材料保障能力達到50%,實現碳纖維、鈦合金、耐蝕鋼、先進儲能材料、半導體材料、膜材料、丁基橡膠、聚碳酸酯等關鍵品種產業化、規模化。
規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建立起具備一定自主創新能力、規模較大、產業配套齊全的新材料產業體系,突破一批國家建設急需、引領未來發展的關鍵材料和技術,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產業集聚的新材料產業基地,新材料對材料工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換代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到2020年,建立起具備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新材料產業體系,新材料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主要品種能夠滿足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需要,部分新材料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材料工業升級換代取得顯著成效,初步實現材料大國向材料強國的戰略轉變。
“十二五”期間,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端金屬結構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將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新材料品種。
工信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新材料產業總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產業發展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新材料自主開發能力薄弱,大型材料企業創新動力不強,關鍵新材料保障能力不足;產學研用相互脫節,產業鏈條短,新材料推廣應用困難,產業發展模式不完善;新材料產業缺乏統籌規劃和政策引導,研發投入少且分散,基礎管理工作比較薄弱。“‘十二五’時期是我國材料工業由大變強的關鍵時期,加快培育和發展新材料產業,對于引領材料工業升級換代,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保障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構建國際競爭新優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為明確產業發展重點方向,工信部同時發布了《新材料產業“十二五”重點產品目錄》。
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新材料產業規模超過6500億元,與2005年相比年均增長約20%。其中,稀土功能材料、先進儲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機硅、超硬材料、特種不銹鋼、玻璃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等產能居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