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今天(2月21日和22日),世界29個國家聚集在莫斯科,共同商討如何“報復”歐盟強征航空碳稅。這項“捅了馬蜂窩”的政策規定,凡是飛往歐盟的飛機都得向歐盟繳納減排費用,即便航班的大部分行程都不在歐盟境內。代表世界93%航空公司的國際航空協會將歐盟稱做“稅收強盜”,有不少貿易糾紛的中美這次也“罕見地站到一起”。中國學者丁純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未來碳排放市場的交易量可能超過石油,歐洲人立下規矩就等于在我們脖子上勒條枷鎖。有媒體猜測,29國的反制措施將非常強硬。但歐盟相關官員21日也表示“絕不讓步”?!督鹑跁r報》評論說,世界首次碳貿易戰正在悄然逼近。歐盟沒有共同的軍事政策,也沒有一致的對外政策,氣候政策被媒體稱做歐盟最可能領導世界的領域。但法國《新經濟學家》對此悲觀,它寫道:衰弱的歐洲已經不足以將新游戲規則強加于人。
世界首次碳貿易戰悄然逼近
“這是一場難得的外交大合唱。”21日,英國《金融時報》這樣形容正在莫斯科召開的一場會議。當天,包括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在內的29個國家齊聚這里,共同就歐盟征收航空碳稅商討對策。該報道說,歐盟去年決定推進一項計劃,強令外國航空公司為每個在歐盟機場降落的航班支付碳污染費,因為布魯塞爾的政策制定者認為,這是全球應對此問題的“唯一辦法”。
英國“廉價航空”網題為“捅馬蜂窩”的文章說,家長總是教育孩子不要捅馬蜂窩。被蜇過幾次之后,我一直遵守這個明智勸告,但歐盟顯然沒有聽進去。根據這項事實上已于2012年1月1日生效的規定,凡是飛往歐盟的飛機都要被收取全程費用,即便從中國起飛的航班大部分行程都不在歐盟境內,減排費也都要交給歐盟。
“此次會議將向我們的歐盟朋友發出強烈信號,其他國家真的很生氣,真的準備采取強硬措施。”《紐約時報》援引一位匿名中國外交官的話說。報道稱,歐盟迄今最大膽的氣候保護行動遭世界強烈反對。43個國家已經公開反對歐盟這一計劃,代表世界93%航空公司的國際航空協會將歐盟稱做“稅收強盜”。
德國《波恩總匯報》說,這是一場“空中的戰斗”?!督鹑跁r報》則認為,世界首次碳貿易戰正在悄然逼近。俄羅斯交通部官員希克馬托夫透露,22日,與會方將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商議結果。但一些媒體已從獲得的會議材料中猜測,報復措施可能多達11項,包括對飛往非歐盟國家的歐盟航班加征新費用,暫停歐盟航班開辟新航線的談判,以及立法禁止本國航班遵守歐盟“碳排放稅”法規。
兩周前,中國民航局要求,未經政府同意,中國航空公司不得向歐盟支付碳排放稅。此后有消息稱,美國國會也在考慮如法炮制。路透社報道說,據中國航空運輸協會估計,中國航空公司僅2012年就需為此支付8億元人民幣,2020年將3倍于此。而整個世界航空公司今年將需為此支付5.05億歐元。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2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碳排放領域,歐洲國家代表世界最先進水平,將新興國家甚至美國都遠遠拋在后面。一旦碳排放形成世界規則和市場,交易量驚人,一種說法是“可能超過石油市場”。歐洲人主導下確立限制排放的規則,就等于勒在我們脖子上的一條枷鎖,并且毫無公平可言。
在馬來西亞《星報》看來,這還不僅是氣候變化貿易戰前奏那么簡單。該報認為,這還可能成為保護主義的新源頭,因此是一次至關重要的測試。因為發達國家正在準備許多與氣候變化相聯系的單邊措施,一旦落實,發展中國家將淪為氣候問題的犧牲品。印度環境與林業國務部長賈揚蒂·納塔拉詹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歐盟不應將本區域內的行動擴延到全球。
法國電視一臺稱,面對“世界聯盟”,布魯塞爾依然死硬。在被問及如何看待這個“反歐盟碳稅聯盟”時,歐洲氣候專員康妮·赫澤高稱,“我知道你們不喜歡碳稅,但你們對在全球航空業領域達成減排協議有什么建設性高見么?”歐盟委員會負責交通事務的副主席卡拉斯21日也表示絕不讓步。德國“航空網”甚至將這次會議稱為,非歐洲航空公司在莫斯科“謀反”。
法新社評論說,來自雙方的強硬讓人擔心,在這次莫斯科會議后,雙方關系將更加緊張,航空業市場也自此陷入混亂。一些業內人士估計,航空碳稅將使跨大西洋旅客飛行成本增加50至60美元。赫澤高認為這種說法被夸大,稱碳稅只會導致從紐約到倫敦航班的票價增加2美元,“比你在機場買一杯咖啡的錢還要少”。
歐洲氣候基金會的湯姆·布魯克斯說,的確,這對航空并非巨大打擊,但“這是一個主權問題”。“Recharge news”網站21日評論說,很難說歐盟的做法是聰明還是愚蠢,但無論如何這都是個危險的游戲。這樁“小事”已經演變為外交難題,歐盟正深陷風暴之中。
衰弱歐洲無力撐起“歐盟標準”
日本《富士產經新聞》21日評論稱,多年以來歐盟在各個領域制定標準,而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上很多國家,也都將“歐盟標準”作為高質量的代名詞。不過,21日莫斯科的會議說明,各國已疲于應付長期以來的“歐盟標準”,并要將其打破。而一同被打破的還有經濟危機下難以為繼的歐盟影響力。
有英國媒體報道說,在歐債危機爆發之前,沒有制定共同軍事政策和一致對外政策的歐盟,將氣候政策確立為其可能領導世界并投射“軟實力”的領域。碳市場正是支撐這一前景的手段。然而,法國《新經濟學家》21日評論說,歐盟的單邊碳稅給人以打著環保幌子,行巧取豪奪之實的印象。歐盟拙劣的托辭和僵硬的姿態無法讓各國相信,而現今,它的實力又不足以把這項不受歡迎的稅收強加于人,因此“碳稅已死”。
經濟危機被媒體認為是歐盟制定這一政策的原因,卻反過來成為壓倒它的稻草。柏林工程師彼得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本人支持氣候保護,但不能接受歐盟的這種做法,因為這些收費最終又落到消費者身上。他認為,歐盟在歐債危機后,已經陷入“收費征”。日本《周刊新聞》21日說,歐盟越來越想走捷徑擺脫自身債務危機,以設立航空碳稅來賺錢,給世界經濟設立新的游戲規則。不過,這種過去輝煌時代的作風,現在即使是前英國殖民地的印度都會拒絕。
英國《金融時報》的文章稱,美國和中國在一場貿易糾紛中站在同一個立場,是一種罕見的情景。對歐盟來說,圍繞碳排放市場形成的摩擦在這個時候升級頗為尷尬:這20多個國家中,許多都是歐盟為遏制歐元危機爭取資金援助的對象,特別是中國。該報道說,此前舉行的中歐峰會生動呈現出歐盟已然改變的處境:歐盟領導人畢恭畢敬地來到北京,希望說服中國從其巨額外匯儲備中拿出一部分。而雙方在碳稅問題上的對抗無疑令這項使命顯得尷尬。
“與其說在保護環境,不如說這是一場政治斗爭。”彭博社碳市場分析師康拉德·漢施密特質疑,如果歐盟失敗,又有什么希望能主導一部全球條約呢?丁純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現在歐盟單邊推動這件事,有一些“叫價”的意思,既表達歐盟想在新一輪世界游戲規則的制定中占據先機的企圖,又暗含試探各方反應,繼而討價還價的想法。只是,以限制碳排放和環保節能產業來引領世界經濟的明天,還只是一個假設,而非確定的事實。
誰能在“戰爭”中獲勝?
哪一方能夠在對峙中獲勝?印度《商業新聞報》認為,這29個國家可能很難贏得與歐盟之間的這場“戰爭”。因為當今世界上僅有兩家主要飛機制造商——美國的波音和歐洲的空客。倒是在法國電視一臺的互動訪談和網站上,許多網友對歐盟的強硬姿態表示嘲諷。有人說:“面對如此強大的國際聯盟毫無勝算,歐洲不過異想天開黑夜吹口哨——給自己壯膽”。
俄《獨立報》21日報道說,俄航空領域專家潘杰列夫認為,國際社會能否讓歐盟相信,國際民航組織將盡快通過一個全球性解決方案,而不是在2020年,這是問題的關鍵。俄專家瓦斯科里謝斯基稱,現在局勢非常緊張,雙方達成妥協的機會暫時不大。法國《費加羅報》預計,如果這種僵局持續下去,最終可能導致“歐盟不讓步,航空公司不付錢”的結果,“事實上如今沒多少人相信,這筆碳稅到時候能真正收得上來”。
法國《世界報》的文章稱,歐盟的強硬姿態意在提高要價,但后果可能適得其反,中國、美國、俄羅斯和印度的聯合姿態可能鼓勵更多國家加入它們的行列,最終問題也許會提交到聯合國。
俄專家波格丹表示,現在需要耐心等待莫斯科會議的結果。如果會議決議是強硬的,首先遭沖擊的將是民航業和終端消費者。未來,這將繼續沖擊其他全球性環保協議。貿易戰是可能的,但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環球時報報駐俄羅斯、英國、法國、日本、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陳志新 紀雙城 楊明 李珍 青木 懷秋時報記者 馬晴燕 谷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