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人民銀行、海關總署、稅務總局、質檢總局、銀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10部門日前聯合發布《關于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指導意見》,明確了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指導思想、總體原則、發展目標、主要任務、政策措施和體制機制保障等,是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指導性文件。《意見》明確,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目標是鞏固貿易大國地位,推動貿易強國進程,著力提高我國出口商品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過去的十年間,中國外貿規模攀升至世界前列。在成為貿易大國之后,一份促進外貿轉型的指導性文件定調下一步中國外貿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外貿發展方式調整的基本方向就是,外貿增長的速度、規模要向外貿增長的質量、效益轉變。”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對記者說。
在力求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當下,我國外貿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日漸凸顯,迫切需要轉變外貿發展方式。“該文件是今后幾年我國外貿轉調促(轉方式、調結構、促平衡)的指導性文件。”商務部副部長鐘山給出這樣的評價。
《意見》明確了外貿轉方式的主要任務,即優化國際市場布局,在鞏固傳統市場、培育周邊市場的同時,加大對發展中國家市場開拓力度。
事實上,受外圍經濟影響,去年以來,我國對美歐傳統市場的貿易增速已經出現下滑,而與新興市場,包括巴西、俄羅斯、澳大利亞等貿易增速卻逆勢上漲。
鐘山透露,今年我國將加大對新興市場,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市場的開拓力度,目前已選取約30個國家,作為今年及未來若干年外貿多元化戰略重點突破市場,力爭到2015年,我國與歐美日等傳統市場以外市場貿易占比提高5個百分點。
記者了解到,非洲、大洋洲、拉美等市場已經成為國內不少出口大省的新寵,更成為其突破的對象。
除了國外市場布局,《意見》明確要優化國內區域布局。要在鞏固東部沿海地區外貿發展的同時,加快中西部地區外貿發展。支持中西部地區積極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承接國際和沿海地區的出口產業轉移。
商務部研究院院長霍建國對記者說,“十一五”以來,我國的轉型和升級走得還不是特別順。現在的方向應是,東部向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過渡;而中低端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應該優先選擇中西部進行布局和調整,“我國應該在近幾年對產業進行全面升級和布局調整,這樣有利于奠定下一輪競爭的基礎。”
為保障外貿轉型的順利實施,《意見》在財稅、金融等政策上予以明確。《意見》指出,保持出口退稅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鼓勵國內商業銀行,開展進出口信貸業務;支持融資性擔保機構擴大中小企業進出口融資擔保業務;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積極推進貿易收付匯管理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