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天從“2012第五屆中國油品市場研討會”上了解到,在山東23家成規模的民營煉廠中,近一半煉廠有擴能計劃,且部分裝置已經在擴建中。
“如果沒有淘汰200萬噸以下常減壓裝置的要求,我們擴張產能也沒有現在這么急迫。”某位來自山東東營的地煉負責人昨天(3月7日)對記者表示,他們公司正在為擴建產能而四處活動。該公司的情況并不是特例。
國家發改委此前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要求,2013年前必須淘汰200萬噸/年以下的常減壓裝置。除了地煉備戰產能擴張,部分成品油貿易商和民營加油站負責人也對此感到擔憂。
地煉產能擴張競賽
上述位于東營的民營煉廠創建于上世紀90年代末,目前其一次加工能力在100萬~200萬噸/年之間。'前幾年我們提高產能并不急迫,如今雖然我們煉油原料很難拿到,下游的地煉銷售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但為了不被淘汰,冒著裝置閑置和產能過剩的風險,我們也不得不加快擴張產能。'該負責人對記者說。
資料顯示,目前一次加工能力在100萬噸到200萬噸之間的山東民營煉廠幾乎都有擴建計劃,比如石大科技石化有限公司計劃新建350萬噸/年常減壓裝置,山東天宏新能源有限公司計劃新建100萬噸/年加氫裝置,山東墾利石化有限公司則正在建設300萬噸/年常減壓裝置。
產能已經在200萬噸/年以上的民營煉廠雖然已經超過了淘汰的政策紅線,但為了繼續保持在地煉行業的領先地位,也想盡辦法擴張產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山東大型民營煉廠負責人說:'我們正在與國有油企合作,建設規模更大的煉油裝置,這樣對雙方都有利。'
某知情人士對記者透露說,除了淘汰小煉廠,從今年6月1日起,國家還將限制新建1000萬噸/年以下的常減壓生產裝置,因此,部分有實力的地方煉廠正謀劃在香港融資,以圖盡快擴充實力。
擴張產能幾乎成了山東地煉近兩年的'主要工作'。卓創資訊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山東地煉的一次煉油加工能力已經從2009年底的5600萬噸/年提升到8270萬噸/年,漲幅近50%。
還有業內人士介紹,有些沒有達到政策標準的地方煉廠可能會選擇打'擦邊球',將經營主業轉移到化工等相關領域,從煉油行業中'跳'出來,以避開被淘汰,但其裝置可能仍然會保留,暗地里繼續生產成品油。
民企擔憂小煉廠被淘汰
有統計數據顯示,國有煉廠200萬噸/年及以下常減壓裝置約占國有煉廠總量的20%,而地方煉廠200萬噸/年及以下常減壓裝置則占整個地煉的近80%。對于'淘汰200萬噸/年以下的常減壓裝置'的政策,多位成品油貿易商和民營加油站負責人表示了擔憂。
'淘汰小煉廠的政策非常不合理,在不給地方煉廠油源的情況下,地煉被迫提高產能后豈不是會進一步面臨無油可煉的境地?'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說,地方煉廠與國有煉廠實力差距懸殊,淘汰中小地煉會導致國有煉廠壟斷加劇,不利于成品油市場的健康發展。
一位北京成品油貿易商坦言,其進行成品油批發貿易的貨源主要都是從地煉進貨,而且在成品油供需緊張的時候,國有煉廠完全不會批發給民營貿易商,所以如果中小規模的地煉一旦被淘汰,自己就相當于斷了貨源。
'中小地煉如果都被關掉,那我們也就死掉了。'一位東北民營加油站負責人說,民營加油站的油源幾乎都來自于民營煉廠,而且由于成品油零售價格受國家管制,為了保持利潤,往往更偏向于價格更低的中小煉廠買油。
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指出,由于石油煉化行業是規模經濟顯著的行業,而小煉油廠缺乏規模效應,且存在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等問題,淘汰200萬噸/年以下的常減壓裝置不僅可以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加強環境保護,同時還可以促進我國石油煉化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盡管部分民營企業在淘汰小煉廠的過程中利益會受損,但在研究機構看來,這對我國煉油行業的影響其實是有利有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