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到《政府工作報告》,再到兩會現場,農業科技成為名副其實的熱詞。3月9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我國實現糧食“八連增”,農業科技功不可沒。今年要推進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并立足抗災奪豐收。多位化工界人大代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應加快尋求科技支農的突破口。
韓長賦介紹,去年農業增長中科技的貢獻率已達到53.5%。農業科技現在有3個不足:成果的創新供給不足;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不足;農業人才支持總量不足。
化工界人大代表認為,推廣新型肥料和新型施肥技術、開發環保高效農藥以及助力農產品下游高附加值產品開發等,都是科技支農的突破口。
化肥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30%~50%。不過,我國化肥當季利用率不到30%,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和農業面源污染問題不容忽視。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忻城縣土肥站副站長蒙鐵英表示,化肥企業可以在開發緩控釋肥、生物有機肥、水溶肥等方面加大研究,這些新型肥料不但能提高作物產量和質量,還可以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臨沭縣農經中心主任劉建文提出,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大批青壯年進城務工經商,村莊空心化、農業副業化、農民老齡化問題日益顯現。這些新變化要求農資產業隨之而變。推行“良種+良肥+良法”的生產方式,使肥料、農藥、農機具這些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新技術結合起來,省工省時又省力,很值得化肥生產企業深入探討。比如,采用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技術種植玉米,每畝可為農民節約200~300元成本。
代表們表示,目前我國已經能夠生產500多個農藥有效成分,其中30多個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制品種。為適應現代農業的需要,農藥產品應加快向高效、安全、環境友好型產品轉型。目前,懸浮劑、微乳劑等水性化農藥新劑型正在以10%~30%的速度猛增。全國人大代表姜健提交建議,可設立低毒、生物農藥推廣示范區,通過示范擴大低毒、生物農藥覆蓋面。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杭州市化工研究院院長姚獻平指出,農業科技創新不僅要關注農產品生產,也要重視農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化工行業可在其中多做文章。以淀粉為例,通過開發化學工藝,用淀粉作原料生產膳食纖維,其產品的價值將增加10倍,既能為農民增收,還可為百姓健康作貢獻。
韓長賦還介紹,從南到北春耕正進入高潮,目前農業生產總體正常。為確保農民對化肥、種子等生產資料的購買,中央財政今年提前預撥了1300多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