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和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都把農業科技推廣作為主要精神,而與此同時農民積極進行農業推廣的實踐也一直在進行。
記者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臨沭縣農業局農經中心主任劉建文,她表示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緩控釋肥結合種肥同播技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緩控釋肥是農業部在推廣的一種新肥料,是"良肥+良法"配套,農機、農技相結合的技術,能夠起到節能高效、生態環保的作用。這對下一步的糧食增產,農民增收,降低能源消耗,減輕農業面臨污染等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于把這一項技術作為了農業部正在推廣的新技術的原因,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土肥處處長李榮也向記者指出,在我國農業生產成本的投入中肥料占50%,我國化肥投入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2010年肥料的投入是5562萬噸,占世界整個總量的35%以上。另外我國耕地使用肥料量是世界平均量的3倍,但是我國的肥料利用率受遞減因素的影響,只有30%左右,其中氮肥30%,磷肥不到30%,鉀肥稍微高一點,肥料利用率總體水平是西方發達國家的一半左右。
其次,農民施肥不當造成的巨大損失也是這一技術必須推廣的一個原因。他指出,我國每年由于施肥不當造成的損失中,氮肥要損失1400多萬噸,相當于損失了3000多萬噸的尿素,直接經濟損失達到500多億元。肥料利用率低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而且還造成了其他不良的后果,比如土壤的鹽堿化,使土壤的生物多樣性下降,水體負氧化。因此他認為,如何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成為我們國家一個大的挑戰。
對此,李榮給出了三個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方向。第一個主攻方向是提升施肥技術。第二個方向是要提高肥料的品質,要研發和使用一些緩控釋肥。第三個是要改進農民一些不太好的思維習慣。劉建文也表示,要對這一技術進行補貼,"補貼給他,他沒有價格方面的考慮,他就樂于接受新型的肥料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