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過后,有關成品油不日上調的消息也愈傳愈烈。昨日有消息稱,發改委正向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公司征求調價發布形式。業內猜測,不排除此次公布調價文件形式將有變,變動成以升計價。
調價或變為以升計價
“回顧歷次調價,不難發現,發改委調價文件中公布的是各地區的零售噸價,各地的批發與零售到位價均由各地物價局通過噸升轉換系數計算而來。因各地物價局換算系數不統一,造成在實際銷售中存在差距。”金銀島市場分析師何杰英分析稱,尤其在廣東市場,噸升轉換頻繁,以升計價銷售和以噸計價銷售有較大差異。因此,他稱,此次調價不僅只是價格方面的調整公布,或還有一些政策方面的微調,發改委或借此次調價來進一步規范成品油調價發布形式。
而這兩種計價方式究竟有何區別呢?“密度是關鍵。”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專家告訴新快報記者,“噸換算成升的過程中,密度不同,1噸折合的升的數量也不同。若密度大,油重,按升折算后,升數少;密度小的油,折算的升就多。密度差異即便是小數點后面的幾位,每升折算后看起來相差一分錢,但實際上也相差很大。”
該人士稱,這是國家政策形成的一個單位錯亂,出廠價是“元/噸”計,售價是“元/升”計,但油的密度并非常數,因此其中存在問題。以升計價更為標準,在整個流通環節中不存在密度換算的差異,但出廠時也很難以升來計量。
據了解,在廣東市場上,成品油批發環節除東莞和深圳是以升計價,其余都是以噸算。
市場囤油待漲氛圍濃厚
近日,國際油價在100美元/桶上方徘徊已近一個月,國內成品油調價參考指標——三地原油變化率較上次調價(2月7日)的基準價上漲已破10%。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22+4%”的形成機制,調價窗口早已開啟。多家機構預測,未來幾日內發改委就將調價,預計每噸調高400元-500元。
而此前也有消息人士稱,石化雙雄因煉油廠虧損已向發改委提交上調油價的提議。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也在公開場合表示:“我的感覺應該調了。”但有分析人士稱,兩大巨頭煉油業虧損是個偽命題,中國煉油業不存在虧損,因為兩大集團有充分的原油資源,且開發成本極其低廉。從公司整體盈虧來看,兩大集團每年依然暴利驚人。
市場上成品油待漲心態濃厚,貿易商抓緊時間在調價之前最后關口補庫存,終端客戶進購熱情大增。金銀島分析師張茜稱,“整體市場目前已呈現白熱化階段,貿易商、終端以及主營均做好準備等待調價,業者多愿趁此機會大肆囤油,主營方面卻存吝惜之心。”雖然主營單位柴油價格早已掛至最高零售價,不僅無優惠且限量供應,但仍然難擋進購熱情,直銷客戶也趁此補足庫存以待后期漲價。同時,主營惜售心態嚴重,開單謹慎,供求矛盾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