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外交政策》特約編輯史蒂夫列文以'歐洲頁巖氣期望的破滅'為題撰文介紹了前一階段歐洲頁巖氣勘探開發情況。同時他在文中還明確指出:'美國為擴大并鞏固在全球的影響,正在把開采頁巖氣作為一種‘經濟武器’,向世界其他地區擴展','有關頁巖氣話題繼續困擾著全球地緣政治走向。可是,最近諸多涉及歐洲頁巖氣開采不順的新聞報道表明,這已成了影響美國對外政策的‘噩耗’。'
歐洲頁巖氣開發的非理性喜悅降溫
確實,近來許多國家掀起開采頁巖氣的'熱潮'震動了全球地緣政治的基礎。美國在其本土開采頁巖氣的成功,既對向歐洲供氣的世界第一產氣大國――俄羅斯提出了挑戰,同時,也因為其他國家紛紛著手制定開采頁巖氣的規劃,使全球生態環境將面臨更大威脅。
之前許多專家預測:'現在該輪到歐洲,尤其是波蘭大規模開采頁巖氣了。這將給大量對歐出口油氣資源的俄羅斯帶來挑戰。'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據彭博社記者喬?卡羅爾報道,'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在波蘭頁巖氣鉆探試驗沒有取得積極成果'。世界最大的私營天然氣開采公司――埃克森美孚發表聲明,其'在波蘭確認條件有利的兩口頁巖氣井鉆探后并沒有給出足夠氣量'。該公司還說,'對整個歐洲頁巖氣開發前景來說,頁巖氣開采不順并不是個好兆頭。'
此前,美國著名的伯恩斯坦能源研究公司就向客戶通報:'近兩年來,該公司在波蘭西北部頁巖氣鉆井鉆探時只得到少量氣。'此外,2010年埃克森美孚曾聲明,他們在匈牙利開采頁巖氣的項目完全失敗了。2011年,殼牌石油公司也解釋了其在瑞典開采頁巖氣的類似的失敗。而法國和保加利亞現均已提出,禁止在本國使用開采頁巖氣必需的水力壓裂技術,以避免當地居民遷移和水資源的污染等。
上述情況在波蘭遠未結束。原來人們估計,波蘭開采頁巖氣的資源量應為187萬億立方英尺(約合5.29萬億立方米),而據波蘭地質研究所最新研究報告證實,實際頁巖氣儲量只有約3460億至7680億立方米。因此,為創造有利條件,繼續開采頁巖氣,波蘭當局還盡力挽留外國天然氣公司在那里工作。
對此,彭博社記者喬?卡羅爾引述了美國芝加哥投資咨詢和研究公司(BrookshireAdvisory)總經理吉安娜?伯爾尼的話指出:'頁巖氣勘探開發是要有巨額支出和巨大風險的交易,而波蘭至今,只是在發展本國的部門市場。其還在剛剛起步且大量頁巖氣儲量只是潛在的。'
另外,頁巖氣在美國也引發了一系列潛在的問題:首先是開采頁巖氣所使用的水力壓裂技術需要消耗大量水資源且不可回收。據介紹,灌溉640英畝(約合2.6平方公里)干旱土地需要4.07億加侖(約合15.4億升)水,可收獲價值20萬美元的玉米。等量的水,如果用于水力壓裂技術鉆井,可獲得價值25億美元的石油。由于鉆井所使用的水要注入比地下蓄水層要深得多的頁巖層,大量水主要被巖石吸收,而不能再回收利用。
此外,開發頁巖氣還易造成環境污染。開采頁巖氣在鉆井過程中要經過地下蓄水層,鉆井使用的化學添加劑會對地下水形成嚴重污染和生態破壞。
正因為如此,美國環保團體和農牧業團體強烈反對非常規油氣(主要指頁巖氣)資源開發。
而史蒂夫?列文則寫道:'有關歐洲開采頁巖氣不順的消息源源傳來,使美國能源情報署也對本國應開采頁巖氣量的評估減少40%'。他還指出,圍繞頁巖氣題目出現的那種非理性喜悅,現在應適當降降溫了。
頁巖氣開采技術 美國人的'經濟武器'
至于美國能否向其他國家(首先是歐盟)真正轉讓其開發利用頁巖氣的核心技術?有專家認為,這里已不單是技術和生態問題,而是涉及國家間地緣政治的大問題。事實表明,頁巖氣若成為可以拿到手中的燃料能源,需要靠國家的'軟實力'。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美國是否愿意在他們認為'合適'的地區,擴大自己的影響并落實其核心技術?
筆者認為,美國之所以看重波蘭,目的就在于針對世界產氣大國俄羅斯。因為俄羅斯對制約歐洲部署反導系統和能源供應起舉足輕重作用,同時,波蘭靠近俄羅斯。拿住波蘭,美國在歐洲就有了對付俄羅斯的陣地。不久前,波蘭外長拉多斯拉夫西科爾斯基就說過:'美國是我們在歐洲之外最重要的伙伴。我們很高興,美國公司在研究波蘭的頁巖氣……'
中國頁巖氣開發宜講求實效,不應急于求成
'至今,‘頁巖奇跡’依然只是美國人的。'因為除美國2011年頁巖氣產量達到1800億立方米及其位于北美的鄰國――加拿大年產約頁巖氣40億立方米外,世界其他地區頁巖氣的商業性開發均尚未有所突破。因此,除影響頁巖氣開發利用的政治因素外,從技術上我們還可得到如下幾點啟示:――頁巖氣勘探開發的首要問題是:需要做好深入、細致的地質調查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根據相關地區地質特點,因地制宜,提出符合當地地質狀況的頁巖氣勘探開發方案和創新技術。
――做好相關頁巖氣的項目前期投資風險分析、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以及與常規天然氣開發和引進效益的綜合對比分析。每個項目都要充分考慮到中國的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影響,國際市場天然氣價格及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等因素。特別應考慮到,中國是缺水的國家。項目的提出和設計應講究實效,不應急于求成。
――制定相應的頁巖氣勘探開發戰略規劃,應具有前瞻性、預見性、可行性。政府應加強統籌和監督,防止投資過熱,避免'一窩蜂'上項目。
――加強世界相關國家頁巖氣勘探開發的經濟和技術交流,深入研究借鑒國際經驗。
背景鏈接
頁巖氣開發易被忽略的3個問題
孫永祥 張 晶
問題1:常規天然氣儲量計算方法不適用于頁巖氣
與常規天然氣不同,頁巖氣是以吸附或游離狀態聚集在粉砂巖、泥板巖和頁巖等致密泥質巖石中的甲烷。人們把頁巖氣和煤層甲烷,以及致密砂巖中的氣,通稱為非常規天然氣資源,或稱之為'難采的'天然氣資源。近兩年來,國內外媒體對頁巖氣的'預測'儲量作了大量報道。但由于引用的概念不同,對地下頁巖氣資源量或'預測'儲量的評價差異很大。有的認為,約有400多萬億M3;有資料估計,其潛在資源量約200萬億M3.俄羅斯有專家認為,這些頁巖氣資源量需30~50年才能探明,而實際頁巖氣地質儲量比預測的可能資源量約少1/2~1/3,而且地下頁巖分布區內適宜工業性開發的頁巖氣儲量部分,最難證實。
俄專家認為,目前的常規天然氣儲量計算方法不適用于頁巖氣的儲量計算。以美國為例,2008年,美國能源情報署估計,在美境內,頁巖氣證實儲量有8663億M3.此后又說這種計算方法不完善。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頁巖氣儲藏特點是夾在頁巖的裂縫空隙之中。其下伏沒有水,上伏也無限制其流動的蓋層,為準確評價頁巖氣田的頁巖氣儲量,必須在氣田以龐大的密格探井網鉆探,耗資巨大,從經濟角度看,不現實;二是頁巖中甲烷氣的密度和熱值比普通天然氣低1/2以上。因此,簡單的數字計算不能反映其實際的產出效果。俄專家認為,頁巖氣應當以噸計算,但至今尚未采用。許多學者采用的計算單位是,立方英尺氣當量(cfe)。2010年12月,據美信息情報署報道,到2009年底,美國頁巖氣的證實儲量為16370億M3,而按熱值計算,只相當于約8000億M3的普通天然氣。
就目前資料看,頁巖氣主要分布在北美、中東、歐洲等地。在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阿爾伯達、薩斯喀徹溫、安大略、魁北克省的頁巖氣田具有開采前景,估計其頁巖氣資源量有2.4~28萬億M3 .在歐洲,波蘭的波羅的海盆地、法國的巴黎盆地、澳大利亞的庫珀盆地也有頁巖氣開采前景。
在北非的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南美的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俄羅斯都有泥質頁巖區域分布。
在中國,頁巖氣分布在四川、云南等4省。
除美國、加拿大以外,在歐洲、亞太地區和澳大利亞,頁巖氣的勘探開發工作尚處于初始階段。而且,目前的頁巖氣勘探開發工作多是在與北美盆地進行地質類比基礎上進行的。至今,世界尚無更多開發頁巖氣田的經驗。俄專家估計,在詳細地質勘探工作后,尚需考慮生態、技術工藝和經濟等制約因素,因此,世界頁巖氣的證實儲量不會多于12萬億M3.
問題2:氣價波動將'誤傷'頁巖氣公司利潤
世界天然氣氣價波動大,開發頁巖氣的公司出現巨額虧損。2009年,美切薩皮克能源公司購得面積為13600KM3的礦產權。為采出頁巖氣,需鉆探21250口井。但是,經濟危機使美國內氣價回落。2009年,美國氣價下降一半以上,為137美元/1000M3.這使切薩皮克能源公司2009年總收入僅為77億美元,扣除折舊和處置資產以后,公司虧損了93億美元。巴尼特頁巖氣田頁巖氣的開采量也從2005年124億M3,下跌到65億M3.為償還123億美元債務,切薩皮克能源公司出售部分開采許可證,實行自身經營多元化,并與其他公司結盟。另一家美國頁巖氣生產能源公司――XTO,則與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合并。
問題3:各國開采條件不同,頁巖氣技術并非通用
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頁巖氣田開采的地質環境、生態、經濟和社會環境差異很大,尚無有效勘探開發頁巖氣的經驗,故會遇到更多難題。在歐洲,頁巖氣的開采條件與美國差異很大,不適宜照套美國的理論和技術參數,使大規模開發頁巖氣面臨更多難題:首先,與美國不同,在歐洲沒有向用戶便捷供氣的發達低壓輸氣管網。其次,這里頁巖埋藏得更深,居民密度更高,租賃和復原土地的費用更多。此外,頁巖氣開采會對地殼產生巨大撞擊作用,可能造成地質災害,而油氣部門對此又無必要的經驗。在那里,開采一噸頁巖氣需注入2噸以上的水和100公斤以上砂子。再有,頁巖氣井的鉆機不耐用是大規模開發頁巖氣的主要障礙。而且經過5~10年,頁巖氣流就會枯竭,要保持供氣水平,須不斷鉆探新鉆井,鋪設新的輸氣管道。這對于以旅游為支柱產業的奧地利和法國人來說,未必是他們愿意看到的。
初步考察他國頁巖氣勘探開發現狀可以看出,世界頁巖氣的'預測'儲量尚需夯實,頁巖氣勘探開發具有投資大,風險大的特點;計算其'預測'資源量不能套用常規天然氣儲量計算公式;勘探開發頁巖氣也不能套用其他國家的理論和技術參數;能否大規模開發頁巖氣,除從本國對能源需要出發以外,還必須考慮到本國、本地區地質狀況、生態環境、社會、經濟,以及國際氣價行情走勢等綜合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