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網消息:(通訊員 白馬)一個小班組的一項技術革新,使野外地震生產效率提高了70%以上,并且創(chuàng)造了國內首次使用兩套可控震源同時施工的生產新模式,物理師馮亞軍笑著對筆者說:“這一切成果來源于我們東方物探2261地震隊解釋組的主動創(chuàng)新。”
主動創(chuàng)新是2261隊解釋組近年來針對野外生產所需,進行技術革新的主要手段。在日常工作中,這個班組開展“一帶一”技術傳授活動,讓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向年輕技術人員傳幫帶,“把一般技術人員培養(yǎng)成骨干,把骨干培養(yǎng)成業(yè)務尖子”,從而提高班組整體技術實力。在技術革新中發(fā)揮每個人的特長,積極研討革新方案,共同進行革新試驗,促成革新成功。其中,這個班組有3項革新成果在探區(qū)推廣應用。先后被東方物探評為“雙文明先進班組”、“質量管理先進班組”。
在吐哈盆地臺南——托克遜深層攻關項目中,由于大藥量激發(fā),對地下水資源造成很大污染。地球物理師馮亞軍帶領解釋組人員多次對地表、地下激發(fā)環(huán)境進行調查,采取潛水面下小藥量激發(fā)突破深層攻關,資料品質較以往有了明顯改善,大大降低了對地下水資源的污染。同時,減少了資源的占用率,鉆井費用直接降低8%,炸藥消耗降低3%。該項改革成果獲東方物探QC成果三等獎。
在紅臺-小草湖項目施工中,2261隊采用全數(shù)字地震儀器進行多波地震勘探,這在西部探區(qū)是首次應用。在沒有任何技術儲備的情況下,解釋組成員翻閱了大量有關多波地震勘探方面的論文及參考資料,共同探討多波地震勘探的原理。在氣溫高達40度的作業(yè)現(xiàn)場,組長馬勝利帶領大家先后采用鉆機鉆孔法、洛陽鏟墩坑法、挖坑澆水埋置法,都沒有成功。經過10多天的反復實驗,創(chuàng)造了“澆水滲透凝固法”,解決了戈壁礫石區(qū)施工難題。
在吐哈盆地丘陵高精度三維地震項目采集中,存在兩套震源相互干擾問題。為提高兩套震源的使用率,馬勝利帶領解釋組人員一起制定了5套施工方案進行試驗,通過對比實驗,提出兩套可控震源激發(fā)的施工方法。應用后,施工效率提高100%。